第14节:3守静(3)



系列专题:《文韬武略成事绝学:孙子兵法成事之道》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首先讲"知彼",再讲"知己",可见知彼的重要性。知彼不仅是了解对方,更是立体地了解整个外部世界的状况。行佛家入定之法,也要择地。一个无法了解的环境中,你盲目地安静下去,同样也是死。

  儒家"格物"之道

 第14节:3守静(3)
  儒家的"格物"之道也可以帮我们入定静下来。

  所谓"格物",就是把某物"格"出来,让它单独地浮现眼前,然後与该物对话。如朱熹当年格竹子,就是走到山中去,满眼都是花花草草各种树木,他却只看到一株竹子。朱子把竹子格出来,就天天与竹子对话。终於有一天朱熹听见竹子说:"我是竹子,你是朱熹。"朱熹一听竹子开口说话,一下于跳起来大叫:"我明白了!"他明白什么?原来他明白了"物我各是各,两者不相干"的简单道理。这个道理虽简单,但有了这次格物,朱于终身受益,因为他据此达到了"物我两忘"与"物我各是各"的境界,从此治学也好,做事也好,自然有一番不同。

  这就是"定"的好处,它能让我们看清物我两面。世界当然是运动的,但那又怎么样?我们既然看见了它动,同时一天,朱熹终于听见竹子说:"我是竹子,你是朱熹。"也就看出了它在前动与後动之间的那一瞬相对静止。远就是事情的关键。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不可胜"指不具备胜利的条件,"待敌之可胜"指因敌人的到来使条件成熟。让物单独浮现眼前。比如,你望秋水无声,不觉黯然失色,这时一只大雁飞过,便有无边秋色。

  孙子兵法"治心"之道

  无讲个有趣的惮宗公案。

  某大和尚说:

  十年前,老僧看山是山。

  九年前,老僧看山不是山。

  如今闭关八年再出关,看山还是山。

  这个老和尚已修炼到"心静无物"的地步,所以看山就是山,这个山就是他的本体、本性与本相。

  《孙子兵法》说"冶心"是什么意思?自治还是交给别人治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99058.html

更多阅读

销售攻心术 第14节:第3 章 让他人畅所欲言的攻心术(1)

系列专题:《看穿你的对手:百发百中攻心术》    第3 章  让他人畅所欲言的攻心术    对方讲话时不要插嘴  假设一个人正讲得兴致勃勃时,你突然插嘴:“喂,这是你在昨天看到的事吧?”说话的那个人因为你打断他说话,绝对不会对你有

第14节:迅速理解PSA的“三个原则”(3)

系列专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力》  1?3?3PSA的原则3:不要把原因和现象弄混  以我的经验来看,通常五成以上的肥胖原因只有一个,可能你会觉得原因很多,可那只不过是一个原因以不同形态出现而已。抓不住原因和现象区别的人,就

第14节:幸福的方法(3)

系列专题:《人生成败分水岭:神奇的情智管理》  所以,通常情况下,如果心中有喜就会喜形于色,心中苦闷产生出来的则是忧愁的情绪……各种神态,正所谓一言一行皆为内心的自然流露,即情绪由心生。  3. 幸与不幸的情感交替  通常,人们总以

第14节:3守静(3)

系列专题:《文韬武略成事绝学:孙子兵法成事之道》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首先讲"知彼",再讲"知己",可见知彼的重要性。知彼不仅是了解对方,更是立体地了解整个外部世界的状况。行佛家入定之法,也要择地。一

第12节:3守静(1)

系列专题:《文韬武略成事绝学:孙子兵法成事之道》  3守静  以静制动,手轻力重。万钧雷霆,徐徐相送。  心静一点,能力就大一点  孙子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  "治"指治理,"以治待乱"指把自己一方

声明:《第14节:3守静(3)》为网友岛屿一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