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序言规定 第4节:牛奶可乐经济学3 序言(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43114446565.jpeg)
系列专题:《经济政策影响生活:牛奶可乐经济学3》
拍卖排污权合情合理,因为它把缓解污染的重担放到了那些能以最低成本办到这一点的人手里。它将实现具体空气质量指标的总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显而易见,是否能达到该指标,关系到无论贫富的所有人的利益。证据显示,人们对拍卖法越是理解,就越少对它提出异议。例如,尽管环境保护组织一度激烈反对拍卖排污许可证,现在却对它热情拥护有加。 但这类的误解并不是经济学家挨人白眼的主要原因。对经济学从业者的怀疑态度,至少还有其他三种重要来源。一是经济学家的传统人类行为模型强调狭隘的自私自利,许多人觉得这太过愤世嫉俗了。自私诚然是一项重要的人类动机,但其他的动机也很重要。比方说,哪怕投票事关成本,一张选票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可我们还是会参加总统选举;我们给绝不会再度光顾的餐馆留下小费;丢失的钱包物归原主,里面的钞票分文未动。只谈自私不仅显得卑鄙,而且令得我们无法在人类行为的这一重要方面发表任何有趣的看法。 怀疑态度的第二个源头,是经济学家的传统模型假设,消费者决策是孤立做出的——尽管所有的证据都否定了这种意见。事实上,所有的评估都极大地取决于社会背景。例如,同一辆车,20世纪50年代的大多数驾驶员会觉得它加速灵敏,今天的大多数驾驶员却觉得它迟钝不堪。同样,900平的房子,在1980年对企业老总来说大得不得了,今天却显得微不足道了。再者,说一件面试专用的套装得体大方,总是跟其他应聘者相比得出的结论。 一旦我们承认背景以上述方式影响着人的评估,我这一行里不少最受珍视的主张就该扔出窗外。例如,传统模型说,理性人在权衡每周工作多少小时、花多少钱在不同商品上的时候,所得结果往往有利于推动社会整体的利益。可考虑到背景因素,情况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