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经济政策影响生活:牛奶可乐经济学3》
经济学理论对涓滴效应不留情面,实践经验更是对它痛下杀手。倘若较低的实际工资会令人缩短工作时间,那么,实际工资提高,肯定会出现相反的现象。故此,按照涓滴理论,上个世纪实际工资陡增的累积效应应该是工作时间显著增加。然而,实际情况是,如今的工作周比1900年短得多。 涓滴理论还预测,在实际税后薪资较低的国家,工作周较短。可惜数据又跟它唱了个大反调。比如,尽管日本的企业高管所得薪资不到美国同行的1/5,边际税率也更高,可他们一点儿也没有缩短工作时间。 涓滴理论又预测不平等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也即收入不平等强化了人们力争上游、奋勇向前的动力。可研究人员跟踪了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却发现两者之间是负相关。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多年,收入不平等处于历史低位,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增长率都相当高。反之,1973年以来,收入不平等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却不到前一时期的一半。
![第29节:何以解释涓滴理论的神秘魅力(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342925114438.jpeg)
跨国数据中也观察到了上述模式。例如,经济学家艾尔波托?艾莱斯那(Alberto Alesina)和丹尼?洛德瑞克(Dani Rodrick)利用世界银行与经合组织对65个工业化国家的采样数据,发现在国民收入集中于5%及20%最高收入群体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较低。反之,在穷苦和中等收入群体享受大部分经济成果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较高。总之,观察所得的模式一次次地反驳了涓滴理论所做的预测。 唐纳德?莱利(Donald Reilly)画的一幅漫画准确地再现了涓滴理论支持者们的世界观:夏天午后,两个胖乎乎的企业主管泡在游泳池里,吸吮着鸡尾酒。其中一人指着自己,气愤地对另一人说道:“要是那些主张对富人课重税的小子真的上台了,我告诉你,我这个苦力可要甩袖子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