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的好处 第10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8)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胆小腼腆成就课堂特色 小学毕业时,我以一分之差没有考进一中,成为潍坊十中分数最高的学生,老师 指定我当班长,没过几天发现我不是那块料,降职成为卫生委员。到现在我还记 得,自习课上,思量不知多少次,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说查视力、打扫卫生等事 情。初为人师时家长会上没说几句话就窘红了脸。在众人面前说话,我永远心怀 恐惧。公开课上,我从不敢在上课伊始进行大段的开场白,于是简洁、明快、直 奔主题就成为我的课堂特色。
应付公文保留质朴文风 我写字又慢又丑,这个超级大缺点无论如何也成不了优点。可随着我的文章逐渐 发表,也经常将随笔与朋友交流,朋友评价、赞赏我的文字--质朴自然、清新 鲜活、锋芒毕露,我猛然发现,这些都是因为写字差造就的。有位老师在网上大 呼:"教师除了上课之外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见鬼。"切中时弊啊,问题是见鬼 的事情太多,"应查"教育甚于洪水猛兽。一项莫名其妙的并非出自教师本意的 实验要写计划、总结,还要三天两头地写阶段总结;不只要有辅导待优生记录( 补记录时一次又一次写那几个名字,恨得牙根痒痒),还要有辅导优生记录,可 怜那些中等生,没有人会想起他们;作业批改记录每天一次,我这样站在讲桌前 三下五除二就批完并让学生改完的好像是个错误;还有班队会记录、政治学习笔 记、业务学习笔记(真正的业务学习笔记,我从不上交,怕丢了自己的心血)、 集体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听课记录、会议记录……对无数的浪费纸张、吞 噬生命的记录、笔记,因为我写字又慢又丑,所以痛苦的感觉格外强烈。为了在 缝隙中寻找空间,在艰难中寻思出路,在挣扎中赢取自由,我本能地应付,字大 得像鸭蛋,一张纸写不了几个字,所以我写的记录一般上不了桌面,慢慢地我不 交也没人跟我要,我也乐得享受偷来的自由。工作20多年,没有学会写官话、套 话、假话、废话,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夹缝中也要生存 很多人把我当做"个性"化的老师,其实"个性"是存在于"共性"之中的。现 在我是最自由的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没有杂务干扰,教学、读书是我生活 的主旋律,高新文教局和北海学校的领导们给予了我需要的东西--自由支配的 时间。但是,工作20多年来,我一直和大家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是说领导 曾给我"小鞋"穿,我这种冒冒失失的人,一旦看到有人给我"小鞋"穿,早就 跑了,不会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在职场,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各种名目 繁多的培训、会议、检查、杂务不得不参与,所谓的个性,在自家的园子里-- 课堂上的体现也是有限度的,考试的束缚、家长的要求、领导的希望、同事的看 法都不能不顾及。我的教学、为人还是很传统的,还是个"顺民",并不是那种 叫你向西,我偏向东;叫你坐下,我偏起立的"刁民"。所以说我也是一直在夹 缝中求生存,很辛苦、很无奈,但总算能体会到生存与生长的快乐;戴着镣铐跳 舞,很沉重、很痛苦,但依然能感受舞蹈的自由与幸福。如果我们被夹缝和镣铐 困住,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行走的脚步会越来越慢,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们的 立足之地了。与其惶恐不安地憎恨黑暗,不如抓紧时间在阳光下劳作。
更多阅读
海量阅读心得体会 第17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5)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课堂教学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一帮一等多种组织形式。低年级 小学生读书时错别字很多,读破句的现象也很普遍,而且有的学生教十遍八遍还 是学不会,这样就要充分发挥"
海量阅读心得体会 第16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4)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的;三是易读错多音字和日常生活中那些很多人都读错的音,如"模""刮"" 鱼鳔"。 2000届实验班学生在二年级时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与高年级学生比赛读课文 。二年级的小学生读高
海量阅读 第15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3)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让"读"占鳌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吧! 低年级强化朗读训练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强化朗读。 朗读能把书面上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
荷叶伞海量阅读 第14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2)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 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
海量阅读实施方案 第13节:第一章 解读‘课内海量阅读‘(11)
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海量阅读"与"文本细读"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语文出版社第三册课本第二十六课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