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海量阅读指导法: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 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 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 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 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 歌固有的风格。 十分钟学完一首古诗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 ,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 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会激情澎湃吗?鬼才相信呢!可是为什么我们的 老师在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而且不但自己体会,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这是不是太可笑了 ?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拉硬拽地体会感情假不假?累不累?这样一首浅显的 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 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利用宝贵的童年时光多 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我教这首诗的过程简单至极。先开火车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正腔圆。然 后让学生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 么话?这样的问题班里最差的学生也答对了。得,孩子们懂了,不必逐字逐句讲 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浥"是什么意思?只听"刷"的一声,我的弟子们以迅雷 不及掩耳之势翻开了因使用频率极高而破旧的字典。这个字的意思明晰之后,这 一首诗的教学就结束了。连背诵加理解,不足10分钟,既没有"精讲",也没有 "粗讲"。 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那位朝气蓬勃的唐晓勇主任写道: 在韩兴娥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 她的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在韩兴娥的课堂中,老 师的话很少,但她的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韩老师的这些做法似乎违背了目前所谓的"经典课堂"的标准,似乎也与目前的 语文教学的趋势背道而驰。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 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着。原因何在? 我们仔细琢磨韩老师的课堂,其实她的做法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但她却把 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韩老师能很清楚 地认识到大量阅读对孩子们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 。这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老师都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