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书院 江南六记之“书院沐薰”



      江南历来是人文鼎盛、物产丰沛之地,读书人众多。自古以来先贤便有授书育人的情结,更有“成教化,助人伦”的襟怀,因此,江南也是中国历史上书院最多的地方。
 江南书院 江南六记之“书院沐薰”

  书院体系始自唐代,于宋为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个人以为传统意义上大抵有三种书院:官办书院、私学书院、藏书院。相对而言,多数书院是与“官学”对应的“私学”,是真正具有培育思想、启蒙精神的所在。

  太湖沿岸吴地,是中国文化史上比较独特的地方。六朝时期晋朝王室南渡,其特有的士族文化的优雅气质及其对温婉、清寂、静穆的追求,与吴越文化不断地交融生发,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气象,成就了温润雅致的整体社会氛围。走在江南,处处是书院的遗迹,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上和古旧的楹联中,可以看到曾经的士人留下的种种心印。放眼看去,书院周遭斑驳的树影婆娑依旧,曾经飘摇着多少颗文化的身影,如今已经随风消逝,然而他们的精神却镌刻在每个莘莘学子的内心之中。

  笔者曾专程拜访过位于无锡市内的东林书院,去瞻仰了一下那幅著名对联的肇始地。远远望去,东林书院虽然在现代城市被两边林立高楼裹挟着,然而古典方正的建筑在绿茵翠竹的掩映下,儒雅气息仍扑面而来。门口是陆定一先生题写的牌匾“东林书院”,门两侧对联“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则是钱伟长先生引宋代杨时的典故而书写,表明了书院原来是朱熹的隔代先师杨时所建“道南系”之法脉。时值清晨,拜瞻的人不多,小小的庭院满是江南的特色花草。进得门中见乾隆年间恢复的题有“后学津梁”的石牌坊矗立在那里,接引着慕名而来的后代学人。进到院落深处的依庸堂,终于见到那幅久已闻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仗工整,意蕴深远。东林书院在其创建者——明代学者顾宪成的身体力行之下,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学派”——上宗程朱理学,下承阳明心学,营构了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术体系和士人参议社会发展的志向。后虽然卷入朋党之争,书院俱毁,但其磊磊风骨令后代竞相效之,尤其是其思潮孕育了近代江南民族工商业的勃兴,与世界文明接轨,不能不说是居功至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则发扬了东林学派的精神内涵,他曾经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一个社会,至少应该由现实和理想两部分构成。知识分子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守护着理想社会的澄澈清明。而现今,太缺少顾炎武这样有担当的大知识分子,人们堕入“知识系统”的分化之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生命太过于苟且,太安于闲逸,而难以从更高远的视野去导引社会的前行,导致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从本应扮演的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中蜕变成了混沌平庸之辈。

  近代较为有名的书院当属钱穆先生创办的东亚书院。钱先生是无锡人,应是深受东林学派的濡染。他办书院的宗旨是求索:“一、人类的文化价值;二、个人的生活理想。”钱先生要使前来求学的青年对于这两项目标,能深切感到它的重要性。对这两项目标懂得追求,懂得探讨,懂得身体力行,懂得为此而献身。这般办学理想继承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东林遗风,亦或许是江南士族精神的延续吧。

  东林书院是江南的文化圣迹,圣迹往往彰显城市的文脉流传,其外化出来的精神气质则延展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而今四顾周遭,太多城市只追求快速建设、忽略掉城市精神内涵发展的做法,弊端已是显露无遗。放眼一座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招摇之地皆是娱乐场所,简直就是一派精神沦陷的景象。如何假以传统来复兴我们的文化,一个民族如何在现代社会坚持文化自信并勉力前行,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9783.html

更多阅读

《浮生六记》随笔:事如春梦了无痕

一、天生一个沈三白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沈三白著的《浮生六记》。这世间的奇文粗粗一读便再也放不下了。想象着那个号称康乾盛世的年代,在江南的苏州城有这样一位性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15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李广难封 [画外音]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仗却终其一生

声明:《江南书院 江南六记之“书院沐薰”》为网友暖心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