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1万多字,492章,我对之的主要理解就是“尊仁德之体,循忠恕之路”。论语在许多篇章都采用对比的表达手法说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目的就是教导人修身,就是尊仁德之体。同时由于人是群居动物,如何团队合作?如何理解别人?一个字:“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就是换位思考。
古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上立了大功,便拜其为上卿,在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不服气,对人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仅凭言辞辩才尽了点力,就在我之上,我如遇到他,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就尽量避免与廉颇碰面。外出远远见廉颇的车马就立刻躲开,廉颇为此很得意认为蔺相如害怕他。蔺相如对手下人说:“以秦王那样的威严,我敢于当面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我怎么会害怕廉将军呢?我回避他,是因为尊重他,理解他。如果我们互相争斗,必然两败俱伤,给秦国以可乘之机。” 廉颇听到后,被蔺相如的高风亮节所感动,非常惭愧,负荆请罪,两人终于和好并结成生死之交。蔺相如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屈辱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却表现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使伤害他的人也感到无地自容,不仅得到了廉颇等大臣的敬重,也维护了国家的安定。
近代曾文正公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今日我处顺境,我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 曾国藩不只是口头上讲道理,而是说到做到,他的度量是很能容人的,他保荐了很多部下,如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尤其是左宗棠恃才傲物,语言尖锐,与曾国藩常有龃龉,但曾国藩都是宽宏大量,不仅不计较,还先后多次上书朝廷,保举左宗棠,在左宗棠极其潦倒之时,向他伸出可贵的援助之手,最后把左宗棠推到了超过自己的高位。曾公的修为和肚量,终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一个家庭父母带着三个小孩过日子,生活很困难。一个故事是老大高中毕业就辍学工作帮衬家里,老二因此读了大学,但大学毕业还是没钱留学,也工作了。论到老三由于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工作,条件就好了许多,留学读了博士。另一个故事是穿衣,老大穿新衣。老二穿大哥穿过改小的衣服。老三只好穿老二的旧衣服了,并且因为两位哥哥都穿过,还打了补丁。类似这两种情况的例子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第一个故事中老大没计较,第二个故事中老三没计较。为什么没计较?就在于孩子对家庭有认同感,没有计较是否公平。有了认同感就会不计较小事,认同感带来凝聚力,凝聚力就是竞争力。
理性与感性,制度与文化,利益与精神,现代与传统,西式与中式,中国企业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梦想,一定来自兼收并蓄、中西合璧、学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