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中国企业家站在开阔的农场面前,准会想起经济危机杀死一头奶牛的那个年头。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个贫寒却安逸的家庭,一头奶牛是家中唯一财产。一位借宿者问询该家人快乐的秘诀,主人的答案是那头奶牛。多年过后,借宿者再次来到这里时,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富余的农场。他向主人打听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主人说:“我们杀死了奶牛,别无选择开始艰辛的生活,然后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人愿意从温暖富足重新走向冰冷困苦。但是经济危机杀死了“奶牛”,企业家只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事实上,中国企业家群体还远远没有成功,甚至谈不到成熟,三十年的两三代企业家依旧在路上。成长是所有人的宿命:
一、管理是跨越不过去的坎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文革期间,某地一村长深夜紧急通知村民:明天早晨八点全体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个故事背后绝不仅仅指向愚昧无知。事实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西方走过的上百年管理历程,我们可以快马加鞭一步到位。于是中国管理界一时概念满天飞,所谓创新大师多如猪狗。
可是深入到中国的企业原生态中去,在中国80%以上的企业中,管理低能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标签。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等等,还静静的等待一个喧嚣民族来补课。
二、企业家应该成为导航仪
我曾在很多场合鼓吹:企业应该从火车头模式发展为动力组模式。如果说在既往时代中,企业只要有一个好的火车头就够了,那么现在必须让企业成为和谐号,发挥每个人的动力成就组织的大动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家无事可为,企业家的使命是成为导航仪,为企业发展指引方向。而导航仪才是企业家的本质定位所在。
三、超越人性的凡庸
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王璞先生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在联想,如果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见到柳传志后喊柳传志会怎样?在华为,如果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见到任正非后喊任正非会怎样?在海尔,如果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见到张瑞敏后喊张瑞敏会怎样?我不关心王先生是否有预设答案,我关心的问题是:柳传志、任正非和张瑞敏是在什么时候习惯了别人称其为总?我确信他们也曾经被称呼为小柳、小任和小张。由此我尊敬王璞,他经由小王、老王到王总后,仍然习惯别人直呼王璞,这是一种风度。
记得管理学家王育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戏子可以哗众取宠于一时,但却终究战胜不了骨子里的平庸。作为企业家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因为一个曾经成功者的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力挽狂澜的背后是自以为是;对于更多的企业家而言,真正需要的洞开心灵大门:当你的心灵开放时,你便可以创造一切,享受一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