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危机的周期
此时,生产力和厂商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二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二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经济危机的特征包括: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来势猛指其不可预知性,是突然而不是缓慢到来,让社会无法提前预防。范围广是因为在国际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时间长是指最有影响力的政府也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经济危机。破坏性是指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它影响的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而是全社会,全世界。周期性是指渡过一次经济危机之后,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下一次经济危机光临。 物极必反,经济危机往往在人们意料不到的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当人们还沉浸在机遇多多、财富增长的美梦时,醒来后发现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过去,经济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而此次次贷危机相反,由金融行业爆发,并向实体行业延伸。 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经济危机阶段之后是萧条阶段,就是所谓的冬天。此时,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总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比如2009年的欧洲。 随着政府各项干预政策的出台,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投资增加、扩大生产。此时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但繁荣,过度的繁荣超过一定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经济从而进入了下一个周期。三、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危害 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 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平均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以美国为例,共发生7次经济危机(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经济危机的危害会深深的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人。目前,很多人把此次次贷危机拿出来,和上世界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当时的经济危机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呢? 危机之前的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汽车产量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而这之后,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 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 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 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 这还是次要的,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一些国家社会动乱、政变,并最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