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PMI最早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体系现包含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等商业活动指标。各项指标指数基于对样本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合成得出,再对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与库存五项类指标加权计算得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
调查采用非定量的问卷形式,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需做出定性的判断,在比上月上升、不变或下降三种答案中选择一种。进行综合汇总就是统计各类答案的百分比,通过各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经济活动所处的周期状态。制造业PMI商业报告通常于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时间上大大超前于政府其他部门的统计报告,所选的指标又具有先导性,所以PMI已成为监测经济运行的及时、可靠的先行指标,得到政府、商界与广大经济学家、预测专家的普遍认同。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作为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多个国家所接受。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完成,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GDP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按月发布,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由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制造业PMI指数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PMI每项指标均反映了商业活动的现实情况,综合指数则反映制造业的整体增长或衰退。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衰退。
PM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
6月份中国的制作业采购经理指数是53.2%,比上个月的增长了1.8%。但是现阶段PMI中新订单和库存订单的所占比例偏少,虽然整个指数达到了53.2%,但是新订单和库存订单的贡献很少,这也反映了现阶段国内的内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