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前七届博鳌房地产论坛相比,这次出席会议的人数是最多的,但从论坛嘉宾的发言、与会者的表情和整个会议的气氛来看,也是最难“熬“的!本来应该欢天喜地的露天晚宴,也没“熬”出一点喜气!
面对国家“断粮”(严控土地供应改策)、“断水”(严控信贷融资)宏观政策的影响,众多房地商要么是“无米下锅”,要么是“无水慝饭”。房地产开发商的信心指数正下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拐点论”没有了讨论的价值,楼市正在进入一个下降通道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是29000亿的规模,在中国是最大的行业,占到GDP16%左右。前十强占到总量的5%左右,前一百强占到15%左右。现在有项目的公司大概是一万多家,要维持现在的开发节奏,我国房地产业将出现4000亿——5000亿元左右的年度资金缺口,所以,连万科等老大开发商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资金压力。即便是已在境外上市成功的碧桂园在2007年上市筹得的资金到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未解冻,不能在国内使用。因此,销售回款成了挽救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救命稻草。
“中国内地根本不存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说,“而美国模式下金融环境政策复杂。”通常情况下,在资金方面,美国的房地产资金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70%是社会大众的资金,其中35%是退休基金,35%是不动产基金,房地产基本上是私人投资。而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投资80%都与银行有关系,如消费者的按揭贷款、施工单位的贷款,还有开发贷款。
许多开发商原本是冲着了解房企融资来的,但一个个国内经济、金融专家和境外银行代表的发言,让他们深切地感到:2008年的境外融资渠道已经面临“瓶颈”,境内上市对许多企业来说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一厢情愿;卖壳上市不但短期内融不到资,还要投更多的资,并且2008年也并非是上市好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生命周期为3.6年,每年死亡率约为25%。。今年的比例肯定会大于这个数!
面对宏观调控实施几年以来,国内金融市场只有专家“设想”、没有国家“行动“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终于从向外突围自救卡脖之时认识到,与其每年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上市”、“盼融资”,不如把寻求内部自救放在首位,因此,在后面的圆桌会议上,参与的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方面考虑把自有资本或项目出售或找一些战略伙伴(包括银行、信用公司、基金,甚至可能是竞争对手)合作开发(目前万科在深圳就接管了好多个原来由其它开发商开发的耧盘),以解“燃币之急”;
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实施精细化管理:即通过自身在战略定位、组织管控、流程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控制、税务筹划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现由"向土地要效益"转为"向管理要效益",以寻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2008年的中国地产界已经在更深层次的思考行业发展乃至企业发展的长久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既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之年,又是房地产企业转入管理“拐点”之年。
2008年很显然不是“突围之年“,而是“煎熬之年”!熬过这一年,就离伟大靠近了一步,同胞们,熬吧,伟大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