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圣水寺发生“五僧争功”、众僧们准备各奔东西之际,幸亏杨住持及时发现了绩效考评的事实真象,当下宣布把欺下瞒上的小和尚逐出佛门,平息了一场即将僧走寺空的危机。
为了重振寺水寺往日的雄风,让大家在寺院维修期间出去长长见识,杨住持决定派众和尚们分别到泰山、华山、嵩山、莲花山这些全国寺院评比中的“先进寺院”学习取经。让他们去看看别的寺院是怎样在改革开放中解决“三个和尚没好喝”这一千古难题的。众僧们听说后欢呼雀跃,第二天便都兴高采烈地上路了。
甲和尚到泰山庙后,马上对寺院为什么有水喝不完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住持告诉他:由于庙离河边很远,他采用了让三个和尚在挑水的时候搞接力赛的办法: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接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挑一段路程后又传给第三个和尚,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水,空桶回来再接着挑。这样一搞接力赛,大家都觉得公平,而且挑起来一点都不累,每天水缸很快就满了。
乙和尚到华山庙后,也马上对有水喝不完的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住持告诉他:由于来的和尚多,他在三个和尚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谁挑得多,谁吃饭时就加一个菜,就多发津贴;谁挑得少,谁就只有白饭、没有菜,谁的津贴也就低,甚至被炒鱿鱼。三个和尚感到了压力,拼命去挑水,每天水缸很快就满了。
丙和尚到莲花山庙后,也马上对有水喝不完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住持告诉他:由于庙里银两充足,他就在庙里安装上了自来水,给三个和尚安排了值班计划,每人负责一天接水倒水的工作,由于操作简单,每天水缸都总是满满的。
丁和尚到了嵩山庙,也马上对有水喝不完的状况进行了调研。住持告诉他:由于想到嵩山少林寺学武功的人很多,他可以优先推荐善行好的人进去,因此每天天没亮,就可以看见小和尚们争先恐后地往回挑水,所以每天的水缸都是满满的。
一个月以后,甲和尚、乙和尚、丙和尚、丁和尚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圣水寺,向杨住持汇报了各地寺院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经验,杨主持听了很高兴,希望他们把学到的经验和本寺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可是众和尚都强调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不愿意采纳别人的方案。
为了解决大家的争执不下,杨住持决定轮流采用甲、乙、丙、丁方案。于是,大家就又从刚开始时的“激动”,慢慢地变为“被动”,最后大家干脆都变为“不动”了。丙和尚给杨住持留下一封信便不辞而别了,声称自己宁愿回到深圳莲花山打工去,剩下的和尚也开始蠢蠢欲动……
有道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只承认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便是在知道自己的看法有误时,也会因考虑个人得失和面子问题强词夺理。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在团队建设伊始,都会碰到队员意见相左、甚至对抗的局面,这是由于队员出身、经历、教育、见识不同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这并不可怕。领导人应该允许、并鼓励队员把个人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从中吸纳其正确的成份,形成统一的决策。如果一味地任凭团队成员各说各的、各干各的,那是十分可怕的,迟早团队要走上分崩瓦解的道路。所以,作为一个团队应该牢牢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议则百家争鸣、行则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家为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否则,取再多别人的经,也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