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剩下的三僧经过“学习取经”,总结经验、教训以后,决定统一采用“泰山经验”,大家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考察他们的业绩水平和道行,杨住持决定让他们分别拿上100把梳子到各寺庙推销,看谁卖得最快,卖得钱最多。
甲和尚拿到100把梳子后,心想:周围有十几座寺庙,只要每寺能卖出10把梳子,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任务,当务之急是抢在众僧之前第一个行动,这样既可以卖得快,又可以卖个好价钱。寺规里不是有一条:“速度创造财富”吗?于是,他顾不上吃晚饭,就开始到一座座寺庙推销梳子,见了谁都拿出一把梳子不厌其烦地说:“卖梳子,10元钱一把。”结果,一天下来,他尽管东奔西跑,价钱从10元降到9元、8元、7元……1元。但还是卖不出一把梳子,且不时遭到众人的唾骂:“秃驴,找死啊!”。最后,他饿得连买饭的钱也没有,只好去捡香客留下的供品充饥,惹得一群小和尚抢过他装梳子的袋子从山顶倒下山谷……
丁和尚拿到100把梳子之后,心想:如果只到寺庙去卖,肯定卖不出去。寺规里不是有一条:“崇尚业绩,注重过程”吗?只要“结果”是多赚钱,又何必太在乎“过程”呢。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下山到城里卖梳子去了。他来到公园,见一位富态的老太婆打完太极拳后,一边掏出铁梳子梳着稀疏的头发,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哎、这头发怎么越梳越少了?”他就趁机走过去搭讪道:“施主,如果您用木梳梳头就好了。”“哎、现如今哪还有木梳卖啊?”“您看,我这里正好还剩几把。”“哎,不管用什么梳子梳,头发还是要掉,年龄不饶人哪。”“施主,不瞒您说,这是我寺长老用‘长生不老木’为他101岁的老母‘特制’的木梳,她老人家每年要用100把梳子,现在不仅长命百岁,而且满头黑发。从身后看去,别人还以为她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啦。”老太婆惊讶地看着一身袈裟、满脸虔诚的丁和尚,急切地问道:“你还有多少?我统统买下”,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大把刚从银行取出的钱递过来。“施主,我们出家人是不卖东西的,这木梳是送给长老母亲专用的,……不过我来的路上,不小心把长老给他母亲买金佛的钱丢了,您要是愿意,我就把这100把梳子暂时押在您这里,改日再来还钱,顺便也送您100把梳子。”老太婆听了高兴地把钱往他手里一塞,接过半袋梳子就走了……
乙和尚拿到100把梳子之后,整整想了一夜,他觉得与其到一个个寺庙去跑、去卖,不如选准一、二个香客众多的寺庙去“服务”。寺规里不是有一条:“客户服务无小事”吗。于是,他吃过早饭,就背上木梳,来到港、澳、台同胞焚香最旺的“黄大仙”寺前,看见许多香客跪拜前,都要在洗手间大镜旁用手梳理乱发,就悄悄放了两把临时写上“净发梳”字样的木梳,自己则端站一旁,等前面一个人用完梳子后,再将梳子上沾的头发清洗干净,交给后一个人使用。他的诚心感动了许多在场的香客,他们纷纷掏出钱放进装木梳的袋子,再随意地拿上一、二把木梳。不到半天,就卖出了一大半木梳。当他看见“功德箱”前排起了长队,香客捐完款后因找不到一样纪念品若有所失的样子,就又灵机一动,将其余木梳都写上“积善梳”字样,端放在“功德箱”旁,结果,捐款的人为了得到一把“积善梳”,越捐越踊跃,有的香客还代表亲朋好友连捐几次,连拿几把木梳。长老走过来看见塞得满满的“功德箱”,向站在一旁默默无闻的丁和尚连连作揖道谢,并主动抓过一大把善款放进装木梳的口袋,还希望他今后多提供“积善梳”……
三天以后,三个和尚都先后回到了圣水寺,甲和尚满脸愁容地向杨住持“实话实说”了自己未卖分文的遭遇;丁和尚兴高采烈地向杨住持汇报了自己怎样将100把梳子一下子卖了2000元的业绩;乙和尚不慌不忙地向杨住持介绍了自己找到“黄大仙”后,根据香客需求提供“净发梳”、“积善梳”服务、获得1000多元收入的过程,并交给杨住持一份购买1000把梳子的预订合同。
月末考评的时候,杨住持让众僧先对照本寺“用心做事,诚信为人”的道规,作一下自我评估,再由他本人分别打分、统一讲评。
甲和尚自知没有创造任何效益,还让寺庙财产遭受了损失,因此,便在“自我评分”栏上毫不犹豫地打了“0”分。杨住持看了以后,给他打了“60”分。
丁和尚自知自己卖得最快、钱又最多,因此,便在“自我评分”栏上毫不犹豫地打了“100”分。杨住持看了以后,却只给他打了“50”分。
乙和尚自知与丁和尚的差距,便在“自我评分”栏上毫不犹豫地打了“80”分。杨住持看了以后,就给他打了“100”分。
考评结果公布以后,三个和尚都“没有想到”,特别是丁和尚更是愤愤不平,认为这有违“崇尚业绩、注重结果”的考评原则,非要杨主持公开给个“说法”不可。
杨住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地说:“今天给大家考评,说白了就是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不管你们说自己是按照‘崇尚业绩、注重结果’的原则去做也好,还是说按照‘速度创造财富’、‘客户服务无小事’寺规去做也好,这都没有什么错。但你们都别忘了这些都是‘小法’!都要归‘用心做事、诚信为人’这个我们立身成佛的根本‘大法’管。”
“我为什么给丁和尚打了50分,就是因为你卖梳只注重了‘用心做事’,而违背了‘诚信为人’原则,你尽管卖得钱最多,但你给我们寺造成的声誉损失也最大,你要准备马上下山把钱还给女施主,不要等她第二次打投诉电话……千万记住:不是用‘诚信’换来的钱,我们一分也不要!”
“甲和尚你虽然没卖出一分钱,还血本全无,这说明你‘用心做事’还不够,只知道卖梳子要‘捷足先登’,不知道卖梳子还要‘因人而异’。但你能够实话实说,说明你在‘诚信为人’上没有大的问题,所以我还是给你打了60分,希望你今后做事要多‘用心’。”
“那么,我为什么要给乙和尚打100分呢?就是因为他在卖梳子过程中,既懂得根据香客需要,‘用心’为梳子取个好名,又善于把普通的买卖行为升华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诚信‘服务’,并因此拿到了最好的销售订单。一句话,他的行为集中体现了我寺‘用心做事、诚信为人’为僧之道。”
杨住持说到此,用余光看了看众僧,提高了嗓门说:“以上是我根据咱寺定的这杠称,给你们称的份量,我更希望你们以后在考评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杠‘自己的称’,先惦量惦量自已的份量,再来过本寺这杠称,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修成正果。”
众僧听后点了点头,分头行动去了。
谈起业绩考评这个话题,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落脚点都是对“做人”和“做事”的评价,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对“人”的“定性”评价,而西方文化则侧重于对“事”的“定量”分析,然而,事实上谁也不能把“人”和“事”截然分开,我们现在面临的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更多的是“此多彼少”或“此少彼多”的多项选择,.作为考评者应尽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被考评者从自己的“纵向”对比中不断地得到激励和信心,不断地为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作为被考评者,则完全不必太斤斤计较评分本身的高低,却要十分在意从“横向”对比中去寻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此,才能真正通过考评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