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甲和尚为人解梦失算遭人讥笑之后,他自觉无颜再在圣水寺呆下去,便回家卖红苕去了……乙和尚想到当初师徒6人出家,如今只剩自己一人还在佛门守望倍感自豪,每天习经念佛、修身养性,一心想得道成仙。
忽一晚,梦见一鹤发童颜的长者翩然而至,对他喃喃而语:“汝要得道成仙,须坐看三年山水”
乙和尚冥冥之中得此祥兆,更加潜心修炼。每天天不亮,他就盘腿坐在寺院门前望着对面的青山绿水,寄情于山水之中留恋忘返,感到眼前的山是那么的青,水是那么的绿,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忽一日黄昏,一个道骨仙风的长老柱着拐杖来到他身后,悄然问道:“汝看见了什么?”
乙和尚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画卷里,欣然作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汝还须坐看三年”,长老说完似一缕青烟飘然而去……
乙和尚又雷打不动地看了三年。他渐渐看到峰岭叠翠的山林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人间悲剧;风平浪静的湖里下也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鱼吃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人间游戏。时常感叹人和自然原本都是异类一体。
忽一日深夜,那个消失了三年的熟悉声音又再次从他身后响起:“汝看见了什么?”
乙和尚这时候感到看水也叹息,看山也感慨,怆然作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汝还得再看三年!”长老说完就像一股旋风冲天而去……
乙和尚又雷打不动地看了三年。他渐渐地静下心来回归自然,把大自然的宁静转化为内心的宁静。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名和利看作过眼烟云,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站看天上云卷云舒。每天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也喜欢做的事,面对芜杂尘事,一笑了之。
忽一日黎明,那个消失了三年的熟悉声音又再次在他身后响起:“汝看到了什么?”
乙和尚端坐在地,闭目养神一动不动,双手合掌坦然作答:“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长老听后,捻须长笑:“汝枯坐九年,终成正果,如今可随老夫脱离尘世,走向天国了”。
乙和尚听后双目微闭,心若止水,淡淡地说道:“去留无意皆缘道,尘世天国本同根。汝的美意贫僧心领了。”
长老摇了摇头,继而又点了点头,乘风而去,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贫僧悟道,悟出的是人生三种境界。
人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你这是山,你就认识了山,告诉你这是水,你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原本纯洁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你看到的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好人无好报,恶人乐逍遥,能人不得志,小人满地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时候看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看水自然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人就很容易这山看着那山高,不停地与人攀比,应怎么做人,如何处事,绞尽脑汁,算尽机关,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能与永恒和无限“较真”?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他们追求一生、劳碌一生、钻营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可到头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修炼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第三重人生境界。他们茅塞顿开以后回归自然,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个时候你已心无杂念,自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有鉴于此,领导人应该“志存高远,心怀淡泊”。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易说不易做。诚如张瑞敏所言:一个企业家比到最后是比境界高低,掌握商场游戏规则、竞争谋略这些都不难,做得多了自然就能学会,唯独人生境界,这是不能靠学,要靠自己修炼的。比如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极少,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不能经受住“炼狱”的考验,从“小我”中脱胎换骨成“大我”。如果有了这种“浴火重生”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既便你不刻意去“做”人、“处”世,也会如鱼得水。正可谓:人本是人,何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处事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