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受金融危机波及较深的欧美国家,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一个相对而言较好的状态。截至目前,还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虽然整个外贸出口行业由于整体性的需求下滑,而陷入困难,但是国内的供需仍然相对稳定,没有大的滑坡;加上数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依然可以使我们的保持一个较好的数字维持上升的趋势。但是,现在的状态就好比全世界都被一场意外的台风袭卷而过,大家都起身拍拍尘土,心有余悸之余,开始盘点自己的损失,我们侥幸没有站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家底还算殷实,出于道德因素,没有必要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而是应该好好盘算今后应该怎么过得更好。
金融危机的肇事者并非中国,但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却相当巨大,这根源是因为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都是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型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据了整个经济的非常高的比例,这样的结构使得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廉价劳动力。这样的模式究竟还能有多少的增长空间?也是因为长期依赖这种“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无论是资源使用的效率还是生产率,都非常低下。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无论是自然资源、财务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如果说这场危机真的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么第一是谎言是不会持久的,第二则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得到什么得付出代价的。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在谈未来的解决之道,那就是拉动内需,可到底怎么拉动?这之后就杳无声息了。也许专家的作用就在于以异常坚定自信的姿态,斩钉截铁地说出“拉动内需”这四个字吧。
除非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很快就会面临可用资源的迅速减少;除非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使企业从资源和劳动力上释放出更多价值,否则很快就面临增长的枯竭。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要仔细考虑未来发展模式,不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竞争的本质都是为了获取某种垄断性的优势,有与众不同之处、能够掌握主动权,才能够不受制于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锲而不舍地投资于技术和创新,更加谨慎、有效地使用资源,才能够在竞争的食物链上不断晋级。投资于技术和智力资本,才可能保证未来长期成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