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个中国人曾经非常熟悉的一个粮食品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米、白面占据着主食主旋律,玉米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玉米作为食品用仅占1.4亿吨总产量的2%,且大都是以“粗粮细做”的方式被接受。此间,玉米象“灰姑娘”一样发挥着饲料的角色。进入21世纪,伴随着玉米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燃料酒精、淀粉糖等生物质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玉米焕发了“第二春”。东北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地,曾经的“谷贱伤农”、“买粮难”成为了过去时。
2006年10月,国内玉米价格突然发力飙升,随之而来“粮食危机”、“肉类涨价”等一系列问题突然爆发,随之而来,食用油、方便面等产品也纷纷跟涨,令高层领导为之惊动。玉米成为推动本轮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玉米工业的三道金牌令,温家宝总理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违规在建项目必须停建”,得到如此关注是改革开放以来玉米从来没有获得过的“殊荣”。
然而,感受到压力的远非仅仅中国。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作为生物乙醇主要燃料的玉米往往首当其冲,充当了上涨领头羊。4月7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价格上涨到6美元/蒲式耳的水平,再度刷新历史记录高点。分析人士指出,各个粮食品种正在轮番联动,携手屡创新高,这对于目前已经非常紧张的市场局面无疑更是火上浇油。全球粮食需求的上升、气候原因导致的粮食歉收、人们对于生物能源的渴求等等,使得飙升的粮价已经和次贷危机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关键词,并几乎让世界感觉到了不能承受之重。目前,国际市场粮食库存仍然在不断下降。据美国农业部分析,2008年夏季全球粮食存库率将降至14.6%,创下自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分析人士指出,更加可怕的是,粮价猛涨的原因不仅仅是暂时的坏天气,更是需求的结构性增加,这意味着粮价上涨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态势,数十年来我们享受的廉价粮食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一、从“粮食能源化”说起
近年来,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国内石油需求量日益增长,中国每年5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项目位列中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2000年开始启动。因此,建设吉林燃料乙醇项目被提到了国家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上半年,国家批准了以玉米为原料的吉林年生产60万吨燃料乙醇的建设项目,此后又陆续批准在黑龙江、安徽和河南三省建设了三家燃料提纯企业。经过五年建设与发展,中国四大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燃料乙醇产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其中吉林60万吨,河南天冠32万吨,安徽丰源30万吨,黑龙江华润10万吨,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2004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价位区间对燃料乙醇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燃料乙醇突飞猛进的同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生物化工行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中国玉米淀粉糖产量达到600万吨规模。变性淀粉改变了淀粉的某些不良特性,因而在食品、造纸、纺织、石化等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玉米胚芽油在某些领域的指标要优于目前正大量使用的以豆类做为原料的食用油,仅仅是因为认知度的不普及,尚不得以推广。玉米蛋白粉更是作为药物载体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加工所消耗的玉米并不是完全作为工业原料被消费掉,其加工后剩余的部分还可生产出饲料、玉米脐饼、玉米油、蛋白粉、酒糟等,能替代一部分饲用玉米和粮油。还有一些玉米加工产品可直接减少粮食消费。如生产的食用酒精大部分是用来勾兑白酒的,这就减少了酿酒用的粮食,生产淀粉糖则减少了制糖用的甘蔗和薯类,由此节省下来的耕地也可转种玉米和其他作物。因此,工业加工每用1吨玉米,实际上大约只增加了0.7吨玉米消费,具体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核算。
然而以“玉米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对国家粮食安全又带来较大威胁。2003年开始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展替代能源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提出要更加依靠非粮食原料。但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企业仍对其青睐有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一拍即合”,新的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可以肯定的是,“玉米工业化”正在引发中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
二、燃料乙醇会用掉多少玉米?
官方公布2007年中国玉米总产量数字为1.45亿吨,总体供需平衡。按照经验数据估计,饲料、工业原料、口粮(含种子)分别占68%、28%和4%。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消费渠道中,除了口粮玉米稳中趋降以外,饲料玉米伴随着中国肉类工业发展以年均3-4%的速度在增长,玉米加工行业规模近两年增幅超过15%。按照上述趋势,玉米实际加工量每年增长500万吨。客观上,燃料乙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农民卖粮难、增收难的问题,但伴随着需求上升,2006年度以来,国家陈化粮库存骤减,国内市场玉米、小麦价格猛涨。粮食乙醇路线如果继续扩张,则会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进而加速玉米行业重蹈“大豆沦陷”的覆辙。
按照玉米平均亩产850公斤、每3.1吨玉米产出1吨燃料乙醇折算,目前年产130万吨燃料乙醇消耗玉米400万吨,约占玉米总产量的2.8%。2007年,中国汽油产量为5994万吨,净出口量为441万吨。按照2007年中国汽油消费量为4500万吨计算,年均增长6%,2010年汽油消费量将达到5360万吨。如果按10%的燃料乙醇添加汽油计算,折合全国2010年需求燃料乙醇536万吨,折合需消耗玉米1660万吨,将占玉米总产量的11.5%,折合占用耕地2000万亩,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1.07%。这对于已经逼近18亿亩底线的中国耕地面积而言,无疑是“不能承受之重”。
与玉米相比较,中国石油的供应情况同样令人希嘘。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居世界第二位。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字计算,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0%能源安全警戒线。假设2008-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201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总量仍将达到4.0亿吨。2020年的中国石油需求将增至4.5-5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升至逾60%。令人焦虑的是,中国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石油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石油资源的短缺刺激燃料乙醇的需求增加。燃料乙醇在中国的应用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石油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国家稳定。石油关系到中国与俄罗斯、中东、东盟、拉美等国家的关系,而粮食贸易则与纺织品一道影响着中国与美国及欧盟的关系。中国限制燃料乙醇发展不仅反映出石油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战略平衡需求,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急速扩张的制造规模与相对贫瘠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紧张关系,破解这一难题任重道远。
三、2010年:中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来斯特8226;R8226;布朗在他的新著《谁来养活中国》中预言:在世界粮食产量与捕鱼量增长趋缓或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将进入一个粮食短缺的世纪。尽管这个话题存在诸多争议,但人口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使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确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中国耕地面积已经降至专家们公认的18亿亩耕地面积警戒线。中国进口的棉花、谷物和大豆三种产品总量如果全部在国内生产,需要占用土地2亿多亩。中国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人均5.5亩的四分之一。中国土地资源潜在自然生产力──年生物生产量约为52. 6亿吨干物质,按温饱标准计算,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能力约为 15~16亿人。在严格控制人口的条件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资源承载极限。稳中趋降的种植面积和几乎使用穷尽的丰收增产技术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粮食产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
中国人口多,土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供给增加受到很大制约。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上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欠年不足。在品种上,正常年景稻谷年产1.9亿吨,消费量1.86亿吨,有少量净出口;小麦年产量1亿吨,消费量1亿吨,基本平衡;玉米产量1.45亿吨,消费量1.45亿吨,供求关系趋紧;大豆年产量1700万吨,消费量4500万吨,年进口量2800万吨。根据中国粮食生产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而在此期间,仅东北地区玉米工业加工消费量就增长近1500万吨,全国将增长2000万吨,仅此一项消费增长量就已经超过粮食供给增加量;而且,随着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饲用玉米消费也要有较大增长。因此,按照现在玉米工业加工发展势头,必将打破中国现有的粮食供求平衡格局,使中国玉米乃至粮食总供给趋于紧张。
有鉴于此,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粮食调控政策。一是降低大豆进口关税;二是抛售储备粮;三是取消出口退税。今年年初,国家又开始征收出口关税,抑制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即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对玉米原粮出口暂定税率为5%,玉米制粉出口暂定税率为10%。此次取消13%的玉米原料出口退税,征收5%的出口关税,相当于玉米出口成本增加18%。新的玉米出口政策执行后,可以预见2008年我国玉米出口将大幅缩减。
中国农业的战略底线就是确保粮食安全。为了留出足够多的土地耕种粮食,只有减少土地密集型的原料性作物的种植。尽管人口增势已经放缓,但人口总数还是一直在增加,粮食消费量也就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逐步减少,农民进城也造成个别农业地区劳动力缺失,所以,土地资源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目前玉米产量和刚性消费增长的差距来看,中国进口玉米势在必行,拐点可能就在2010年。
四、2008年玉米价格走势分析
官方数据显示,2007/2008年,我国玉米总产量1.45亿吨,与2006/2007年度持平。,由于去年大豆市场价格涨幅远远高于玉米,促使今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面积大幅减少已成定局,面积减少势必导致总产量下降。我国玉米消费主要以饲用和工业消费为主,南方雪灾对养殖业产生影响是短期的。随着国内饲料需求的回升,预计下半年饲用消费玉米将有所增加,国内玉米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有关部门预测,200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量为1.441亿吨,比上年度增加500万吨,增幅为3.6%。其中饲料消费量为9550万吨,比上年增加300万吨,增幅为3.24%。工业消费量为37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增幅为5.6%。尽管近期市场中存在观望气氛,但总体上,饲料与工业需求仍呈现刚性特征。2008年国家将控制玉米出口量,但由此带来的400万吨玉米国内市场供应能力仍难以满足新增需求。立足基本的供求关系,2008年玉米将保持紧平衡。
2007年全球玉米消费增速相比增产速度要快,供求矛盾加剧。美国农业部4月9日公布的4月供需报告显示,全球2007/08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7.72亿吨,比上年度增产9%,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全球玉米消费增速继续加快,达到7.7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7.3%。年度供给与需求持平。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与全球库存预计双双减少,因此玉米价格将呈周期性上涨趋势。布什总统2007年12月签署了新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到2022年汽油中的再生能源掺混量必须达到360亿加仑,今年掺混量必须达到90亿加仑,再生能源市场发展还没有任何放慢的迹象。2008年2月21日,美国农业部(USDA)展望论坛开幕,USDA在展望论坛上预计2008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9000万英亩,低于上年度的9360万英亩水平,但超过此前USDA公布的8800万英亩基准线数据。2007年,美国燃料乙醇消耗玉米占其玉米总产量的25%,2008年将达到27%。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也飙升至110美元/桶。生物能源政策和高企的油价将进一步推动玉米乙醇的发展,也有人称,“富人的汽车最终会吃掉穷人的面包”。
五、粮价与通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再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同比上涨8.7%,月环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对CPI涨幅贡献最大,粮食价格上涨6.0%。预计3月份CPI仍会在8%以上。在国内CPI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通胀因素继续对粮食市场产生作用,并使玉米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如柴油、化肥、农药、种子价格都有较大幅度上涨。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开始对食品价格和粮食价格进行调控,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对于价格调整都非常谨慎。客观上,提高产品价格是很多食品企业格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粮价更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以玉米为例,2007年的价格相对于1997年的水平涨幅仅为50%。这个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同期农资(种子、农药和化肥等)150%的涨幅和GDP330%的增速,更低于同期600%的税收增速和400%的房价增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和涉农产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聚焦农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但要落到实处,仍任重道远。无论如何,在这次价格调控中,一些食品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确受到了损失。从长期看,政府应该从源头性和体制性因素入手,理顺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另外,我个人认为,食品与粮食价格的调控宜更多的采用市场手段,慎用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