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工具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它在管控成本、增加收入,资源的分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针对企业中部分管理人员,对预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实施了几年预算,越来越繁琐,越干越陷入一个误区:越“细”越好、越“准确”越好。
其实,预算是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数字化和货币化。这也就是说,预算的前提是经营计划,但是问一问经营计划是“准确”的吗?如果前提都不知道其“准确”性,预算再“准确”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作者本人根据几年的预算经验认为,预算是相对的合理,和“准确”中的模糊。
相对的合理
比如,一家企业规定,每一个员工每一个月饮水费不超过10元。你可能问?胖人和瘦人,体重100公斤男生和体制50公斤的女生,每一个月的饮水量肯定不一样,为什么平均10元,绝对不公平,应该根据每一位员工的实际饮水量预算最合理。但是,谁来跟踪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实际饮水量?要花掉多少的人工成本才可以计算准确呢?。因此,企业出于管理成本的考量,基本采用一个平均值,大概估计一个值,比较合理就成了。其实,这样的明细项目很多,例如手机费、餐费等等。
准确中的模糊
比如一家企业规定,每一个员工每一个月办公费不超过20元。在20元内,一个部门可以自己决定可以购置笔、记事本、剪刀、订书机等等。其实从这个例子中,准确是指每一个员工平均办公费限制在20元以内,模糊是指没有规定具体的明细项。如果我们教条的非要把每一个明细项,规定的非常细,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即使花的人工成本,调查上来的数据也不是准确的。企业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一定不要掉入越“细”越好的怪论。预算是相对的正确,准确中留有模糊,留有授权的范围。
成本每一年都可以降10%吗?
有个别企业的财务总监或经理,不管业务部门上报的数据是否合理,一律先砍掉10%。甚至,每一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砍掉10%。其实,出于这样观点的人,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导致心理不正当“预期”或者没有仔细审核到细目。每一项成本,细化到最低层,无外乎由购置的产品数量和采购的价格决定的,怎么会每一年有10%的降低空间呢?理论根据在哪里?这样砍掉后的结果,要么干不了工作,要么达不到原来期望的目标。
预算的细化与投入成本的平衡
预算越细越好吗?其实,在“相对的合理”和“准确中的模糊”已经给出了答案。预算太粗,也起不到管控的作用和分配资源的作用,一定要掌握“度”。根据作者几年的经验,预算项细化到3-4级,组织细化到单元或者项目就可以了。否则,为此投入的人工成本比较高,周期比较长,而预算的前提,计划还不一定正确,你纠缠于“不正确”前提下的预算,再正确也是不正确,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重点与非重点分明
预算编制的重点是:论证经营计划的全面和正确是预算的关键,由此产生的预算称为基于活动的预算,这是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所倡导的。其它剩余的日常经营预算,作为非重点考虑。主次分明,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