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邀参加一个主题活动,研讨当前宏观环境由“两防”到“一保一控”转变的情况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如何突围?“两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一宏观政策基调的变化,据说可以折射出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调整“动向”,引来篇篇解读“宏论”,一些尚在“严冬”之中的房地产企业更是翘首以盼,“突围”之声四起。联想以往参加的其它类似的主题活动,一连串的问题油然而生,不吐不快。
问题一,为什么每逢房地产宏观环境一有风吹草动,总有一些企业陷于重围之中?
似乎这样的企业应该分作两类:一类是刚刚创业起步的,抗风险能力本来很弱,刚刚出世尚未站稳脚跟,如何经得起大风大浪?另一类是所谓投机型的企业,它们是唯“机会”和“政策”而生的,它们一般都有灵敏的嗅觉,对机会有超强的把握能力,其兴也勃;但就是不练内功,不思持续发展进取之道,一遇宏观调控一类的外部环境,其衰也忽。如果说第一类企业是可怜、可惜的话,第二类企业则有点可怜、可气,怒其不争了。
问题二,为什么有些企业一再陷于重围之中?
笔者见过这样的企业,上一次宏观调控活过来了,暗自庆幸的同时,坚持惯性的经营思路,机会导向,不管什么战略不战略,控制不控制,见着机会就上,资金实力捉襟见肘了也要硬着头皮上。这次怎么样?比上次还难受,能不能艰难挨过去,还是一个问号。
问题三,如何避免下一次再度陷于宏观调控的重围?
当前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终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但宏观环境的偏松、偏紧将来还一定会发生,甚至还可能再来一个严酷程度胜于今天的 “严冬酷暑”。一个希望发展、希望长盛不衰的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企业“内功”的修炼,把思考和决策的重点放在企业自身的方面,而把机会性因素始终放在“助推器”的位置。一个时刻有所准备的“强身健体”,纵有外部环境的纷繁扰动,也不可能轻易将其击倒,而是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问题四,如何成为一个能够最终自己主宰命运的企业?
这个问题有两层境界。一层境界,确保不选错项目,并且每个项目运作下来都能赚钱,至少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再严酷的宏观调控也不至于让平均水平以上的企业没有活路。为此企业要努力具备基于理性分析的决策能力,基于品质保障、成本控制、周期控制的项目运作能力,以及基于风险控制的资金运作能力。这三条做到位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企业的生存应当是有基本保障的。
第二层境界,是要有明确的战略方向,打造品牌影响。这是一个有志于在房地产行业希图发展、创造事业、并且“雁过留名”的企业所应有的品质。此种境界的企业,必须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明确的品牌定位和规划、以及支持战略和品牌的系统性支撑要素,包括完善的组织、管控、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