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基本相似”这回,我主动出击了。“不过要注意了,IQC检验合格率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检验供应商来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合格率是多少?是否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或标准?另一种理解是,这个 IQC检验时的操作规程、操作方法和流程是否符合要求?”,我扫了一下会场,发现有不少疑惑的眼神。 “对了,刚才忘记了各位是来自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业的,有些术语可能大家不太熟。先解释一下,这个IQC的英文全称是(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是指对所有来料、来件或外购件等“料”在进入仓库或下一道工序前的品质控制和检查。这个环节习惯叫IQC,做这个检验或控制的人员,也习惯叫IQC。当然还有IPQC、FQC、OQC等等,不一而足。”我赶紧补充道。 于是那些非制造业的代表们,眉头舒展了……. “第三个问题,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多个部门提供数据时,一定要明确主要责任者或“ 扎口”管理责任者,否则,很快就会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要真没水喝,千万别说和尚有问题,而是你的体系和机制有问题!有些数据具有唯一性、独占性,只有使用数据、形成数据和责任部门才能获得此数据,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法获取此数据,这个时候,这种数据就只有被考核部门提供了。问题是,一要有信任,二要有相应的检验和验证机制。”我边说,边打量着这位娇小、柔弱的总监,不仅慨叹:“不简单啦,沧海横流,方显美女本色!”,
![esd失效机理 “绩效管理失效的机理与应对策略”演讲历险记……(六)](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294179167734.jpeg)
“噫,她正边点头,边飞速的记录着呢!” “胡老师,我这儿还有一个问题!”一个在我右手边,近在咫尺的美女向我发难了。怎么又是女同胞啦! “你说吧,我小心翼翼的对付着她”。 “我们在统计销售额时,常常发现销售数据打架,每个部门都在报,但报的数据都不一样,怎么统计?怎么考核?”她双眼紧盯住我不放! 我怕被电倒,赶紧扫视全场,清清嗓子,底气十足道:“这个问题,司空见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前面不是有提到现代绩效管理的六大系统嘛,缺一不可。这个问题是出在了“指标体系”里的基础没打牢,定义不清晰;“执行系统”里的测量系统出了问题。一个简单的销售额的数据就出现了打架、不统一、不一致,那其他数据呢?”我反问道。 “不同的公司在定义和统计销售额时就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和统计口径的。有的公司就是把签订合同时的合同额(而实际回款可能在下一个周期,甚至跨下一年度)当作考核周期内的销售额的,由销售部门统一提供;有的是以合同正本返回到财务部门后由财务部门统一提供(这两个数据是有时差的);有的是以合同书上付款期限为统计口径;有的是以开出去了多少发票,为统计口径;有的是以实际当期回款额度为统计口径(理由是没有回款的统统不算销售额),等等,五花八门。根本原因在于对销售额这个指标没有定义清楚、对数据和测量提供的责任主体没有界定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你可以回去后找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议一议,把他给敲定下来,省得吵来吵去。如有可能,系统的检视一下,你们的其他指标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边讲解边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