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但我们发现周围的食品药品质量依然得不到保证,从年初的“糖脂宁胶囊”假药,到最近的“致癌仿瓷餐具”、“农产品农药鸡尾酒”等等。按理说,食品药品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对质量的要求远高过其他行业,但现在看来,食品药品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其质量水平甚至还不如某些行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有企业说:“食品药品工业是道德工业”。比如最近被查出产品含“瘦肉精”的某食品企业在告消费者书中就这样阐述他们的理念,但道德并没有帮她避免质量危机,包括一向以宣扬道德著名的蒙牛也未能从去年的那场奶制品危机中幸免。道德,并不能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食品药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消费流通环节的储存、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管等,目前这三者所存在的系统缺陷不是靠道德所能解决的,更多的要依靠技术手段。比如,如果不解决原材料的品质一致性、稳定性,毒奶粉、毒禽肉的质量事件仍然还会发生,这也许需要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才能做到,光靠喊几句道德口号无济于事;又比如,如果政府质检部门的质量标准没有与时俱进,监管缺乏有效的手段,即使天天说问责,领导换了又换,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管更难,因为缺乏了消费者的参与。食品药品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消费者没法鉴定质量的好坏,不像服装、家电等产品,顾客通过外观鉴别、使用过程等对品质有直观的了解,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可以及时投诉、退货等,这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使企业不敢对产品质量掉以轻心,在顾客的时刻监督下,不断完善质量保证系统从而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反观食品药品,顾客没法鉴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是否添加了有害物质,除非身体吃出了问题,否则没人知道。这导致了许多企业出现“温水煮青蛙”效应,由于缺乏监管,质量问题逐渐被隐藏起来,日积月累直到有一天爆发,变得不可收拾。 所以,要想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企业的道德是靠不住的,除了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健全监管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大监管的责任和范围,普通消费者不具备技术条件,唯一可行的是把零售商拉进来,出了质量问题,零售商也必须承担责任,以此来推动零售商监督制造企业,如专业人员定期抽查产品质量、审查制造过程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产品质量。虽然这样做会增加零售商的成本,但是,如果消费者知道你正在做这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在不知道吃什么好的今天,你的客流一定会大增,比起乏味的价格战,哪一个更有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