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上午,市场期待已久的钢材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也许可以为跌入寒冬的钢铁行业带来一丝暖意,比如价格的预测会更加准确,有了一个良好的避险工具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钢铁行业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难题——如何提高钢铁供应链的柔性来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翻开2008年钢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高额的存货跌价损失,例如,济南钢铁5.13亿元,南钢股份4.7亿元,八一钢铁3.09亿元,宝钢59亿元。这些巨额的存货跌价损失直接拖累了全年的盈利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钢铁供应链从铁矿石变为客户手中的钢铁产品的漫长周期导致了显著的“牛鞭效应”,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成为考验企业经营能力的关键所在。 提高钢铁供应链的柔性需要构建供应链的精益能力,丰田的精益模式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在需要的时候,仅按所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按照销售的速度来进行生产,这样就可以保持物流的平衡,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波动。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你需要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流程,缩短整个交货周期。比如2008年太钢不锈的存货周转天数在79天左右,相当于对市场的反应需滞后79天。如果能将存货周转天数降低,你的反应速度就会加快。 压缩供应链是提高反应速度的一个有效途径。与中国随处可见的钢铁交易市场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很少有这样的市场,这些中间流通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整合。钢铁企业需要承担整合的角色,砍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压缩供应链长度。 另外钢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由供应链终端市场需求触发生产的拉动机制,真正做到按需生产,才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和运作成本,这套机制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降低库存,比如现在价格下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提高库存,比如价格上升时,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对市场反应迟钝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