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北大纵横企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许多企业推崇和践行的价值理想。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关注诚信问题已经有许多年了。然而,诚信理念总是见仁见智,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逻辑,百人百“心”,每个人心中对诚信都有自己的诠释。
顾名思义,诚信大致的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诚,意谓诚恳、诚心、诚意、诚实,也可理解为真诚、忠诚,还可解释为对事物观照的一种深度,如“生命诚可贵”中的诚就有这般意蕴;二是信,信有信誉、信任、信义,自信、他信、互信等含义;三是诚信,这个组合了诚与信的词组,应该包含诚、信的多般意义。相信大家对诚信的内在含义和引申意义不会有什么异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儒、释、道三家。儒家强调仁本和礼教。仁者爱人,在儒家看来,诚信是应该从宅心仁厚出发,继而被教化的一种人性的基本理念和规范;道家讲究顺天理、达人意。天理则有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之分,诚信乃人文之理,同样不可违逆;佛家劝善,诚信是善的基础,是大善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理念是以人为本,颂扬人文精神,“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不求神、不拜物,但现在“物化”越来越严重,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我们发现构筑了几千年的“超我”境界在“本我”和“自我”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西方人则从人性自私的理念出发,以制度构建信用体系,通过长期的严刑峻法来迫使人们形成坚守信用的习惯,反而集大成焉。这种“种瓜得豆”式的错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么?似乎又不是,前两年,麻省理工的管理大师彼特圣吉渠来中国江苏,拜会国学大师南怀瑾,执弟子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圣吉学后感言所获甚丰。圣吉绝非寻常人物,他在五项修炼中对人性的把握,远非中国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可比拟。譬如,为什么人人皆知诚信是人性的高品位,但很多自诩特别聪明的人又难以真正践行呢?圣吉的理论对此就有很好的解读。
在圣吉看来,人人都有心智模式,每人的心智模式皆有缺陷而不自知。我们说,世界上视诚信为无物者恐怕不多,更多的是做着不诚信之事而不自知者。圣吉认为人性的改善首先在于内省,即检视自己心智模式中的缺陷,改善的目的是能够真正“看清”自己而非别人,能更加看清事物的真相。从内省而内圣,从内圣而外王。口头讲诚信,大书特书诚信,其实与能否做到诚信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把诚信当作一种麻痹别人,乘机窃取利益的工具,总是拿一些虚伪的东西蒙骗人,以为自己长袖善舞,那更是荒唐。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对自身利益关注的天性,靠蒙又能蒙得了谁呢?唯一最终上当的可能只有一位——就是你自己!谎言重复千遍成为真理,自己是这个真理的唯一信徒。久而久之,自以为聪明得计,其实是一鸵鸟而已,这样的人生总是一种悲哀。圣吉还告诉我们,理念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理念是什么,而在于理念对践行者的重要性。如果你认为诚信是极端重要的,需要你失去一些利益去维护,那样的话诚信作为一种理念才会激励你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靳羽西容易轻易相信人,为此她多次被人算计,但她说仍然要坚持对人信任的理念,因为自己能够也愿意支付这样的代价。这是另一个境界。
圣吉在团体学习一项修炼中指出,沟通的本质之一是区分能力。只有具有较高心智境界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区分能力。人的区分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道德修炼,还需要专业修炼。区分人事的基础是“忘我”,忘掉自己的先入为主,尽量客观地去审视事物,更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区分的实质在于看清人事的本质,看清人与组织的心智模式。知识型人士更易犯的错误是自我评价能力的缺失!我的经验认知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的判断力会不断提升。伪诚信者,缺乏的正是这种自我区分的能力。有的人认为,只有在他人值得信任的前提下才能讲诚信,不能证明可信之人,绝对不能先讲诚信,否则必定吃亏。于是群体之中都想着他人能走出第一步,结果全体陷入猜疑、倾轧与防范之中,尔虞我诈,不能自已。群体受害的心理导致每个人都委屈满腹,认为自己是诚信的受害者,呜呼!
对于诚信,要讲的太多,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诚信与否要别人说,而非自我评价或标榜;
做到诚信不容易,需要痛苦的修炼,你必须认为,诚信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否则你的诚信观很难彻底;
总是不讲诚信之人,在你没有看到的地方其实已经失去了更多;
请修炼一种区分能力,先看清自己,再去看别人;
在利益问题上,“愚钝”一点,比总是展示小聪明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