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危机后的行业思考
乳品危机接连不断,自三聚氰胺后,蒙牛特仑苏的OMP事件又将行业推向了更为难堪的境地。目前,随着三鹿的破产和清算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国家食药监局对OMP的定性结论,行业的恢复正在慢慢开始,似乎一切都回到了从前。但,危机后的乳业还会向以前一样吗?
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下的乳业和两年前的乳业不同了。不同在于
1, 乳品行业的快速增长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在1996年开始到2005年左右,中国乳品行业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位数。这背后的原因既有乳品逐步的去贵族化(以往牛奶需要凭票按级别供应),也有中国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每年约1左右的增长)。虽然城市化进程仍在加快,但,消费者逐步趋于理性,行业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个位数;
2, 对行业而言,消费者变得更为小心谨慎,对新产品的尝试意愿下降了。三聚氰胺之前,消费者在无提示和无广告情况下,对新产品的尝试意愿较高(约8%);而目前降低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3, 乳品企业通过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看看三鹿破产后的清算和拍卖顺序与价格就知道了。三鹿品牌最后清算拍卖,切价格很难出现高价。为什么?因为三鹿的品牌资产已经严重受损。这个曾经号称100亿价值的品牌,一夜之间成了问题和负面的代表。
那么,乳业危机后,行业的机会在那里,乳业从业者又当如何抓住机会呢?
笔者认为,乳业的机会仍在,行业的平稳增长仍然值得期待,但关键在于如何走好后面的路。特别是对行业龙头企业而言,这尤为关键。
行业机会仍然存在于:
1,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2, 居民收入增长导致的食品结构升级。我国传统食品中谷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非常好高。蛋白质摄入主要依靠肉类和禽和禽蛋类,最近几年,我国乳品的快速渗透,提升了我国消费者食品结构的质量。这一趋势仍然值得期待。
3, 新新人类逐步进入消费主流,将推动我国乳品消费的持续化和稳定化。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中,有一大批新消费者出现,这就是那些80-90后们,逐步走向消费主流舞台。这些消费者的出现,将导致下一个变化的到来。
面对这些机会,乳业企业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1, 克服遗忘浮躁的心态,三聚氰胺问题是乳业长期浮躁心态导致的结果。特别是以蒙牛为首的所谓快速增长策略形成了乳品行业企业不注重养殖重收益的掠夺式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必须加以摒弃。奶牛养殖需要的周期较长(3年以上),我国的乳业需要重新回到起点,好好做些基础工作。
2, 其次,尊重养殖者的利益,产业资本必须与农业资本实现对接。欧洲和澳新地区的乳业巨头,多少都有奶牛养殖的农业资本的身影,如新西兰的恒天然就是一个奶牛养殖者的合作组织。这样的结构,很好的平衡了农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对接。整个链条从源头开始很好的解决了利益分享问题。而我国的乳业仍然处于产业资本对农业进行压榨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中的机会全部利益均由乳品企业攫取,而产业链源头的养殖者被排斥在价值分享之外。长此以往,我国消费者可能还会面对一次化学教育。
3, 第四,产业升级与产品升级同步开展。产业升级需要资本的进入,而产品升级则需要深入的研发积累。单纯的液态奶很难保证很好的盈利。例如,加拿大的大多数乳品企业,其盈利均来自于酸奶,冰激凌和奶酪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液态奶基本处于毛利为0甚至负数的境地。成熟的市场就是如此吧。
4, 整合乳业,大企业兼并和中小企业合并将不可避免。其中中小企业的独特经营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笔者在奥地利曾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阿尔卑斯山麓下,有成千家中小乳品企业,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并已经持续经营了几代人。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要么在某些特殊产品,要么在于某些特殊市场等。
总之,中国乳业的机会仍在,但后面留给乳业犯错误的容忍度所剩无几,乳业企业应当好好冷静些,做些认真的事情,做些踏实的事情,不要做秀,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洋洋自得或痛哭流涕。不要认为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坚持最好的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产品营销和利益分享都能够让人感佩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大,是一种结果,不值得作为目标追求。
中国乳业,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