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笔者对吴江,萧山等地的纺织品企业做了一圈走访。对当地的纺织企业做了一轮拜访,通过几天的交流,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感觉不吐不快。
发现一,纺织行业的整体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但不景气中亮点频现。例如,笔者在拜访一家织布企业时发现,质量,成本和交货期这三个要素中,突破成本的限制,寻求在质量和交货期上的突破,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分析原因,在于以往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在经济衰退时基本退出了市场,因而市场上对低端的纺织品需求降低,而品牌商依赖品牌溢价拉动消费者购买,在不景气情况下采用打折销售,极大的促进了品牌商的销售,但带来的问题是交货期必须及时。对应成本的5-10%的提升,品牌商的承受力完全可以覆盖。而交货期的延误可能导致的损失远大于成本节约的收益。因而,交货期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要素。
发现二:新产品的推出决定着织布企业的生死。笔者拜访的一家企业,在当前的环境下,通过推出记忆面料,取得了100%的增长,今年的计划通过推出新一代记忆面料再增加100%;从目前的状况看,取得这个目标完全是有把握的。其原因在于:下游企业面对不景气,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与之配套的上游企业在这个环节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游的产品创新,无疑迎合了这种需要,因而,其取得突破是理所当然的。
发现三:产业的整合悄然开始,但产业集群的整合是更高的层次。纺织行业的整合正在逐步向规模化和差异化两个方向进行整合。一部分规模化的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与协同,取得了在整个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进而取得了竞争优势。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通过平行整合的方式,在规模上取得了成本优势,两种企业都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前的环境。目前有一种新的模式慢慢开始浮现,即中小企业群按照分工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在集群内通过协商,协议的方式进行分工,共同协作开发市场。在协作的领域包括销售公司的合作(合资),生产环境的专业分工,物流与分销环节的共享等。
发现四:内需市场逐步启动,但品牌运营能力是我国服装企业的短板。在对服装行业的拜访中发现,大量的,依赖出口代工生存的服装企业面对国内的市场如何开发显得信心不足,特别是在品牌运营上发现无从下手。有一部分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发现品牌运营的难度远远大于他们最初的设想。对此,笔者认为,建立品牌并共享品牌实在是一个合作的突破口。通过协会,自然联盟等方式,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共同组建营销公司并在共享品牌。较之各自建立品牌,企业联合体的方式能够更有效的分摊风险。在吴江的一些企业,正在开展这方面的摸索。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尽快取得成效。
对纺织行业的复苏,短期内不能抱太多的幻想。但长期看,本轮危机后,中国的纺织行业无疑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复苏的道路仍然漫长,但黑暗的时刻,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并通过创新的产品,模式等,寻求价值。这无疑将使得复苏的时间大为缩短。在此,我祝中国的纺织行业尽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