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兼互联网战略家、企业家和重大技术的开发者的多重身份为一身的谷歌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看到中国的巨大市场前景。而同一时间,Google的美国本土老对手雅虎公司早已捷足先登,挺进中国市场。
此时中国是网络用户已经逼近美国,并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个巨大的市场的诱惑力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
Google明白,在全球战略中,占领亚洲尤其经济增速最快的中国市场,是保证Google长期发展的一枚最为关键的棋子!
一番厉兵秣马后,Google作好了兵进大中华的准备。
2004年,兼互联网战略家、企业家和重大技术的开发者等多重身份为一身的Googl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前景。Google意识到,在全球战略中,占领亚洲尤其经济增速最快的中国市场,是保证Google长期发展的一枚最为关键的棋子。
虽然Google在技术和影响力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但是早先一步占领中国市场的对手们早已为Google设下了重重封锁。这一年,雅虎重用中国3721公司创始人周鸿,并且以1.2亿美元的代价全资收购香港3721,从而为进军中国网络搜索市场找到了跳板,而雅虎正是Google的死对头。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百度、3721、搜狗、爱问等10余家搜索引擎企业早已推出搜索业务,而且每一家都已经培养出自己固定的使用人群。此时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俨然是一个五代十国,把一个刚成长起来的搜索市场围得铁桶一样。Google这种情况下进入中国市场会遇到政策、文化乃至各种关系等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窘境,Google考虑了一个跨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屡试不爽的招数——曲线进入,期望依靠这种和亲策略由点带面,逾越中国市场的各种障碍。
失意的“跨国恋”
2004年6月,Google把联姻的目标放在了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企业百度身上。而百度此时已经占领了中国搜索市场的大半份额,而且正考虑上市。Google决定以800万美元的代价参股百度,但此时高速成长的百度无意同Google合作。
Google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招安策略,用资金安抚这个对手。面对百度的拒绝,Google将注资额度提高到1000万美元。即便如此,双方谈判还是陷入了长达3个月的僵局。就在双方合作无望的最后时刻,百度突然官司缠身,而且资金链也出现问题,大量的业务因缺乏无资金出现停滞,不仅如此,业界也传出百度上市无望的传言。
百度知道自己上市无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Google,因为只有接纳了Google,纳斯达克投资人才能了解到搜索市场有多大,也只有在Google上市之后,纳斯达克才会接纳百度,Google已成为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样板。如果接受了Google的投资,百度上市多少会多一些胜算,于是无奈下的百度勉强接受了这桩洋亲事。
但事实的发展表明,这种联姻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种权宜之举,两家都是同类型公司,缺乏互补性,在各种运行理念上差异很大。为了增加对百度的控制权,Google决定追加股份,以资本带动话语权。2005年6月Google全球总裁埃里克·施密特秘密赴京,进行注资协商,Google(作者:路胜贞)开出了更为优厚的投资计划。百度似乎并未心动,已经拥有3亿的中文网页和超过6000万的日流量的百度更坚定地希望自己能走在美国纳斯达克独立上市的独立发展之路。
2005年8月5日,执著的百度登陆纳斯达克,几个月内就为百度融资1亿美元。面对百度的孤行,Google原本考虑收购其他股东的股票来控制百度,但百度在上市前已经事先做一个“牛卡计划”。即便Google收购了绝大部分原始股,也将无法在董事会拥有足够的表决权。Google与百度的和亲,因为缺乏合作的感情基础,在百度的率先毁婚下,最终遗憾收场。
战略转移,直线进军
开局的失利让谷歌决策层非常的失望,在百度直奔纳斯达克时,Google终于发现自己失算了。Google总部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放弃了以往那种依靠收买来曲线进军中国的做法。自己组建队伍建立中国区总部,为了建立这个计划,2005年6月Google冒着与微软发生正面冲突的的代价挖来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
李开复对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机构是负有全权与全面的职责,谷歌需要这样一位高智商又是土生土长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的华裔的数字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Google才有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在推动中国搜索业务之前,当时的Google在中国还几乎无任何影响力量,为了打响中国市场的第一枪,Google公司开发了一个虚拟地球仪软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用户们只要信手拨弄地球,鼠标一点到底,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在世界实景影像中畅游。在Google看来,这种搜索服务功能超过任何一家搜索引擎竞争对手。它会给全球网络用户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事实上,在这个用卫星照片合成的网络实景地球上美国华盛顿街头行驶的轿车国内的小镇、山村都能看得清清楚。谷歌知道,这种服务虽然不能获得利润,但它足以在网络上掀起一个使用风暴。借动态地球带来的巨大品牌效应,谷歌可以趁势全线发起对中国搜索服务市场的冲锋。谷歌内部把这个计划叫:“用地球换中国”。
当然地球的投放不但是在中国,印度、英国、日本、俄罗斯乃至全球连接互连网的地方。
事实上,在谷歌推出动态地球前夕,中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一个叫 ‘影像中国’软件,谷歌知道这是一个类似谷歌地球的服务,它的地球必须赶在影像中国’之前推出,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市场效果。
失算的“地球”换 “中国”
2005年6月,谷歌正式推出全球动态地图“谷歌地球”系统,事实也是如所料想的那样。谷歌地球的推出,轰动了全世界。
全球的网民面对那些遥远的地方顷刻间变得触手可急,一刻间世界小得仿佛只有鼠标那么大。
轰动的效果不但是来源于网民的需要,它的轰动还来自于全世界的安全部门的不安,叙利亚、伊朗等国都公开声称要封锁谷歌。即便美国,军方也要求“谷歌地球”公布的美国图片必须经过筛选,对敏感地区要进行模糊化,一些更为关键的军事基地干脆打上马赛克。
这一时期,Google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美元。如此利好的背景。在Google看来动态地球换来中国的市场是水到渠成。
事实出乎预料,Google在中国的业绩并没有预想的辉煌。这个计划仅仅为谷歌带来了1000万左右的流量。
谷歌在动态地球的设计上可谓精益求精,无可挑剔,但是访问谷歌却依然存在致命的缺陷,当一个网民慕名而来,想点开地球时,却需要极其烦琐的程序,用户首先要访问Google的英文主页(www.google.com)点击“Language Tools”(语言工具),选择“Simplified Chinese”(简体中文),然而进行关键词搜索。
Google的英文操作界面让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中文用户感觉很麻烦。加上使用的不畅,降低了用户忠诚度不断下降。
虽然使用过谷歌的中国用户已经达到1000万人以上。但这些使用者,却局限在了中国文化的精英阶层,而那些对英语,对外语普遍使用困难的网民,却因为语言的天然屏障,被区割在了谷歌用户之外,而当时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1亿人。地球换走的网络关注不到整体市场的1/10,而同一时期,百度的用户年到达率为80.79%。
作为一家西方公司,谷歌在英文搜索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使他迅速占领了欧美英语语系市场。他们希望通过将美国产品的直接翻译和延伸来达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但中国的消费者被迫放弃了他们,使谷歌的产品离中国用户越来越远。谷歌不但没有如期获得需要的流量,反而为此投入了1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在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背景下,Google又一次遭到重创!
百度凶猛,谷歌失意
动态地球,没能如期换走中国的市场,无疑使得谷歌进行战略调整。
在谷歌总部看来,在改变被动局面的方法并应只是简单的合作或者引爆市场的做法,谷歌应该建立一个营销队伍,并且要进行全面的象竞争对手学习,进行本土化运作。
为了全面参与进行这种战略的调整,谷歌在搜索引擎上开展大规模招聘以及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渠道建设。
2006年底6月谷歌中国员工数量增加至150余人,并且在北京、上海、台湾设立研究机构,招揽数十位资深科学家加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同时,Google将重点发展区域性的代理,数量达到30家左右。
在向本土竞争对手学习的目标上,谷歌选择了百度,此时谷歌已经意识到百度已经成为打不倒的对手,如果谷歌不虚心向百度学习,那么被市场淘汰。
|!---page split---|
1、名称本土化小胜一局
2006年1月针对中国用户的google中文搜索网站(www.google.cn)正式推出。
Google的LOGO中,红色和蓝色是两种最主要的颜色。它似乎预示着,尽管Google中国的销售业务必须在“红海”中搏击,但其在“蓝海”中产品创新为其创造了更多市场布局的时间和空间。
事实上在一个月前,Google公司内部还在为如何为Google起一个符合中国民族特点的中文名字争论的僵持不下…
勾股、博古、博谷、酷果,古狗、勾果、寻果、多果、索果、咕我、找我、酷狗、我勾、我搜、酷果、酷国、酷狗、酷够、咕国、咕咕……这些名字成梯队的走上了“投票台”,接受所有Google中国人的票选,很快目标集中下来,而更激烈的争论也随即开始了。
在争论不下的背景下,Google公司在宣布了面向全球中文语言用户的中文名字,这是Google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非英文的名字。
2006年4月12日发布“谷歌”这一全球中文名称,这也是Google唯一一个在非英语国家发布的名字。
“谷歌”,以谷为歌,象征着收获的喜悦,也表达了一种勤恳求实的态度,以及对返朴归真的向往。它同时也想传达出中国人对幸运/吉祥的企盼。“谷歌”,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
“谷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寄托了Google梦想与希望,这一局,Google开门红,Google中国搜索引擎单月搜索请求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2、6个像素漏掉3000万用户
谷歌名称本土化的成功让谷歌找到了中国市场上的自信。谷歌决定继续扩大本土化的广度。
为了本土化,在搜索地址框上,谷歌也模仿了它的头号对手百度的作法。
谷歌把自己的中英文标志放在了搜索地址框的正上方,简单醒目,容易记忆,这似乎已经符合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地址框格尺寸高度上,谷歌却沿用了美国的做法,设定为20个像素高度,事实上它疏忽了中国人的习惯,这个地址框小了百度6个像素(百度26个像素),一个小小的疏忽,却让谷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6像素高度的百度,可以输入12号大小的字体,清晰而耐看,20相素的谷歌却只能输入10号的字体,这个差别让很多中国网民觉得用谷歌有点费劲!这个不良的感觉,使得大约有3000万的中国网络用户无意识地放弃了谷歌的使用。
不但如此,谷歌在搜索框上面的浏览器的地址栏设置时,同样疏忽了中国人的习惯,谷歌的产品连接放在了搜索框的左上角上方。
一个与之对比的是,百度把浏览器地址栏在屏幕上方。
一丁点的差别,却让谷歌的使用者不得不增加了鼠标移动路径,根据懒人法则,用户往往会首选百度搜索框,因为光标定位时鼠标移动路径相对会比较短。
此外,谷歌把搜索框高度比地址栏低,而百度却把搜aihuau.com索框高度比地址栏高出那么一点点,但这一点点,高高的输入框能更快捷容易的定位光标。就使得很多用户因为可以使用百度搜索框来代替地址栏。
而追求本土化却总是不能“因地制宜”,谷歌给中国数千万的搜索引擎使用者造成的印象是:有点麻烦。
百度则是简洁明了的代名词,谷歌总是没有跨越过去,谷歌本土化却总是跨不过中国文化那道槛。这道槛恰恰是“6个像素”那点距离。
3、全面竞争陷入被动
在谷歌学习百度,本土化之战过程中。
谷歌的对手百度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搜索引擎的单一层面竞争上,百度接二连三的推出了MP3搜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综合性词条项目,而每个项目都几乎成为制约谷歌的杀手。
MP3搜索一网大尽了全球的音乐,无论流行还是古典,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谷歌也毫不迟疑的推出了自己的音乐搜索引擎,但打开后的条目层次却总是不如百度那样清晰在目,主次有别,因此让用户在找自己想听一首音乐,感到很不顺手。
百度打造的百度贴吧则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虚拟社区,百度知道更是最成功的问答式知识社区。
凭着这一模式Google每天给百度带去了上百万的流量,因为用户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百度百科或者百度贴吧肯定排在Google的前几名。
而且在谷歌的搜索前十名中,都有一两个百度的网址百度竟然这样合理的把竞争对手的用户都抢过来,谷歌的境况可想而知! 别小看这两个小小的引擎,它竟然把谷歌65%的用户给吸引走
虽然为了赢得中国市场,Google也创造了不少特例,比如上海设置的广告研发团队和在中国的代理销售模式等。
但总体上百度在谷歌的佐衬下,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百度以本土化的姿态迎合了年轻人、低技术人群的需求,以娱乐、休闲为特色,并逐渐形成一道厚重的围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核心收入来源──网页搜索和竞价排名。
而在这一点上谷歌则表现的更是不尽人意。
事实上Google在2000年10月(作者,路胜贞)就曾推出AdWords广告系统,它将搜索结果中的关键词以广告的形式出售给企业。公正的说,谷歌的这种创造给所有的搜索服务企业带来了赢利模式的创新。
百度也恰恰借鉴了谷歌的这种广告模式,为中国80%的中文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并进行收费。
只是百度在运用这种模式时却根据中国本土的特点,进行了改造,百度提出了 “竞价排名”盈利模式。并且百度为了吸引客户把这个广告的排名与用户正常搜索混杂在一起的,因此,百度获得了广告商的欢迎,这种模式为百度带来了巨大的弘吸效果。使得百度赢利能力大增。
谷歌也学习了百度从自己那里嫁接来的广告竟价排名模式,但谷歌在使用这种竟价排名模式时,却是将正常搜索结果与广告搜索结果区分开来,广告单独列在页面右边的“赞助商链接”栏目下,Google认为搜索用户应该知道展示给他们的信息中哪些是付费的。此外,Google不出售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也不允许有人通过付费来提高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在谷歌看来如果不这样区分就会干扰搜索结果,制造搜索的不公正。
谷歌这种看似公正的做法,却没有给谷歌带来良好的市场回报。尽管百度的竞价排名服务中,客户常常与正常的信息夹杂在一起,但这为百度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9亿元(2008年二季度)。而谷歌却因为没有逢迎客户的广告投放规则,丧失了很多机会,同一时期谷歌(中国)营业收入仅为3.20亿元。比百度差了3倍。
而这种机会的丧失,又很难让人对谷歌作出负面的评价,更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失误来定性,但在事实上搜索引擎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广告,而所有的竞争中广告赢利模式的竞争是一个搜索引擎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谷歌的这一局从客观上讲,还是输了,而且输的有些不心甘!
谷歌的翻身之“惑”
一连串的失措,让Google处处落于被动。2008年在中国市场,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首选百度的占76.9%,首选Google的仅有16.6%,Google陷入了最为被动的境地。
但是这种被动在2008年9月12日,带来了转折的机会。这一天,百度因涉嫌竟价排名干扰搜索公正在网络上集中引爆。
数千家小网站都提出,百度强制要求他们购买点击率和优先出现机会。并且大量媒体曝光百度依靠排名发布虚假医药信息、屏蔽三鹿负面消息等一系列弊端。
随即,全国媒体一致向百度开火,骂声、指责声讨伐声、铺天盖地的。一浪高过一浪。百度陷入空前的信誉危机。流量大副下降!
很多用户开始使用Google代替百度进行搜索。甚至很多人在使用百度搜索之后,还会用使用Google再搜索一遍,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此时,因为把广告和搜索分开的Google的信誉得到大幅度提升,搜索请求大幅度上升。百度、Google长时间的平稳竞争态势首次发生逆转,Google的市场份额增加了5.6%达到2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百度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2.1%到72.0%。Google依然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市场份额首度突破30%。
在机会中丧失机会
在这样好的形式下,很多专家建议Google进行大规模的形象宣传。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的机会,对百度实施战略抑制。
但是令外界感到困惑的是,谷歌认为,在对手出现危机之时,Google似乎更应注重服务的提升,而不是 “落井下石”,尽管不断有顾问团体提出,谷歌应趁机在媒体发布谷歌的正面信息,但Google依然优柔寡断。
在迟疑不定的数月之间,风暴中的百度,大力度”地出台了一系列消毒行动:下线相关关键词、开除协助作假的员工、规范竞价排名不但如此,百度还推出一个阿拉丁公关计划,一边大打技术牌,一边把百度的形象广告做到中央电视台和各大主流媒体,不但如此,百度还以春晚的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2009年春节晚会,春晚直播不光播报了百度公司的名字,还多次给了百度总裁李彦宏特写。百度的品牌复苏行动使得风水逆转,而原本属于百度的用户又被拉回了百度阵营。在2009年第一季度,百度总营业收入达到8.107亿元,同比增长41.1%。
没有抓住翻身机会的谷歌,又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一时期,Google增长率仅为6%(全球海外市场)。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6月18日,谷歌因为没有能过滤掉一些没有经过批准的境外网站,而致使其搜索服务中出现大量黄色不良内容,谷歌的失措受到中国媒体的最为强烈指责。
尽管指责铺天盖地,但令人困惑的是,这样一个有丰富市场经验的国际企业却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公关突破口,致使这种负面信息进一步泛滥,谷歌的品牌信誉降到了历史最底点。
到了2009年7月,谷歌中国的市场征战中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谷歌开始关闭或停止发展一些乏善可陈的小型服务项目,包括谷歌邮购搜索、谷歌记事本、Dodgeball手机社区和Jaiku微博客服务等。Google不得不进行中国市场的又一次业务整合。
谷歌的中国征战之路很难用失败来为期定义,但Google的失意是一个客观事实,谷歌一连串的失措,也许是这个网络大佬太过于自信,亦或是其对于中国市场本土化把握能力本身就有很多的不足。
一连串的事实说明,Google征战中国的旅程,艰苦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