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第一期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的新闻,这条新闻说:本次研讨班为期五天,于11月8日在中央党校结业;共有334名省部级干部参加学习。高强度、高效率的集中学习,使学员们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
在这条新闻中,不难看出,参加学习的人数,时少时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结合本人在一些党校、单位讲授《管理创新》或《精细化管理》课时也曾多次遇到的“拼班”的经历,我估计,在第一期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的举办期间,有的课程,除了334名省部级干部外,还有其他人员“拼班”,也一同参加了学习。
所谓“拼班”,就是一位老师在为甲班或甲单位讲课的时候,乙班或乙单位的学员也一起来听课;“拼班”不同于公开课;内训可以“拼班”,公开课也可以“拼班”。
每当遇到“拼班”要求的时候,我都是非常赞同和欢迎的,给一个班或一个单位的一百位学员讲《管理创新》或《精细化管理》,是讲;给两个班或两个单位的二百位学员讲《管理创新》或《精细化管理》,还是讲;我遇到最多的一次“拼班”,是来自四个不同单位的近400多位学员一同听本人讲授的《精细化管理》课。而且,我发觉,每次“拼班”的培训效果,通常比只给一个班培训的效果要好一些。
“拼班”的培训,是一种低碳经济的绿色培训,是好课程共分享的培训,是教师讲课资源最大化的培训,是对授课老师有更高要求的培训。
不过,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拼班”;适合“拼班”的课程,也不是所有的授课老师,都能给“拼班”的学员讲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