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经济危机起自美国,不断向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蔓延,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各类经济体都无可逃避。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论》再次成为许多国家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的经典,人们希望从中找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并探寻解决之道。对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消灭私有制。 《资本论》对经济危机的描述是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资本家为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为在竞争中取胜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生产比例失调,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固定资本生产过剩、主要消费品生产过剩。商品过剩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发展结果是经济危机。而危机的爆发点则是商业和货币信用。但是“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于是社会从危机到衰退,到萧条,到再找到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再重新走向又一轮的增长。总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
下面基于资本论的上述观点分析一下当前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推出的一系列举措。
一、发放消费券
很多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发放消费券,部分地区也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发放消费券虽然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但是如果消费需求本身不存在,消费券实际上没有作用。正如同排骨再便宜,消费者也不会一下吃3斤排骨。
另外,如果激发消费者启动消费的代价很高,其内在含义是这个产品本身已经极大的供过于求,用消费券激发其消费,无异于用政府资金维持应压缩的产能,最终结果是带来产能迟迟得不到淘汰,人为延长了供需矛盾的存在时间。
对于那些发放旅游消费券吸引旅游者的地区来说,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支付吸引有旅游需求的消费者来本地区消费(对于只有较低消费需求的人来说,百来块的旅游消费券根本无法激发其消费需求)。这实际上是在我国内部进行旅游消费再分配,属于挖东墙补西墙,对国内整体经济状况好转无实际效果。
二、扩大内需
经济拉动的三驾马车是内需、投资和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有措施。但是若将农村市场视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窃以为不妥。
首先,农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内需拉动能力有限。
其次,若以支农补贴等方式挖掘出农村消费者的所有消费潜力,若今后农业营收未能有效保持,农民工群体收入由于经济危机或劳动环境恶化而被削弱,可能带来农村/农民经济的恶化。
三、促进出口
我国政府目前促进出口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出口退税。这对于提高出口企业利润有直接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国家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或明或暗的贸易保护。例如美国关于禽肉、钢铁的相关法案,例如印度发布的玩具进口禁令、欧洲发起的钢铁反倾销调查等。这些出口障碍愈演愈烈,是仅靠提高出口退税不能消除的。
对于扩大出口,我国还应利用较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商务谈判和政治谈判开道,强力改善我国企业的出口环境,必要时以贸易战对贸易战,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公平的商业环境。在公平的商业环境下,利用我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争取更多的有效需求,将经济危机的祸水——供需矛盾——外引。这一想法完全可能实现,这是由经济学领域的“土豆效应”所决定的。而不应该只关注临时的表面的政治收益而放弃了经济效益。
鉴于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是供需矛盾。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内部消费习惯难以短期内进行根本改变,而改变外部需求并非我国政策可以有效影响的。因此,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合理规划产能,减少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维护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就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选择之一。优化我国经济,减少未来危机延续/强化/发生的可能,经济质量提高更重于保持经济数据的表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