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并推动资本市场大幅反弹。但是这些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 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何应对货币贬值 资本、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作用有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270473807903.jpeg)
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于2008年12月确立了2009年货币增长数量目标: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在“保增长”的政治动机下,中国货币增长目标一步到位。2009年1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货币数量快速扩张的结果,是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膨胀,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2009年新年交替前后,我国银行间市场货币利率持续下降,各种期限拆借利率由短到长先后低于同期存款利率,银行间市场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无风险套利的市场机会。 但是,在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多的作用是降低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倒闭的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收支状况的好转。 同时,在2008年公布上半年6.7万家企业倒闭的数据后,下半年这一数据未敢再公开,目前,私人信贷、地下钱庄业务繁忙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正是这样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情况的存在,证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能实现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原本期望的缓解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状况的目的。 二、推动资本市场大幅上涨 国家以“总理关心股市”的方式开始,表达了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关心。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有益于企业融资,也存在增加股民金融资产的期望。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以往更多是为国营企业融资服务,中小板市场更多是为优质民营企业服务,在创业板成立前,迫切需要资金的处于困境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支持。现有审批体制无形中存在的高上市成本更增加了融资难度。期望资本市场为企业渡过经济危机雪中送炭恐怕是远水不解近渴了。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股市大幅上涨必然吸引产业资金、信贷资金入市,不利于资金切实用于实体经济。 国家还表示希望“增加金融资产”,进而提高其支付能力,扩大潜在内需的期望,但是由于股市七亏两平一赚的统计规律,资本市场若大幅上涨在实际上会吸引更多的民间闲散资金入市并损失殆尽,间接造成财富进一步集中,一方面促进两极分化,另一方面“七亏”使大多数人本可能用于消费的资金在股市搏杀中亏损殆尽,最终反而激化经济危机。 因此,在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延缓企业倒下的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其他措施,优化产业以及产业管理能力,发挥计划经济的长处,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