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纳斯达克高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沃伦.巴菲特不失时机地说了一句俏皮话:“只有到退潮以后,你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话虽然糙点,但在热钱扎堆的地方屡试不爽。
近年来风电开发由于打着新能源的旗号,一直热钱不断,发展迅猛。2003年是中国风电开发的转折点,由2002年的45万千瓦,增加到57万千瓦,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装机达到了1324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70%。在2008年全球风电投资当中,有15%的资金投向中国市场,总金额高达840亿元。中国的五大电力集团以及地方电力企业更是扎堆风电,出手阔绰。据称,某中央级电力企业主管风电的领导曾如此对其开发团队如此指示:现在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源的问题,只要是风场资源你们就给我抢。实际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只要与电沾点边的企业都制定了宏伟的风电发展目标和资金投入计划。
目前,风电开发是个“烧钱”的业务,通常情况风电的投资成本约在7500-10000元/千瓦。一个中等规模如10万千瓦的风电场总投资大概在10亿左右。即使风机价格有所下降,目前的投资成本也在7-8亿元,所以资金实力是决定开发规模的关键因素。
另一个因素颇有些令人意外-“承受亏损的能力”。从现有风电企业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的风电项目是亏损运营。目前,上网电量是影响风电企业盈利的最大因素,由于风电自身的缺陷如:电量小、对电网冲击大,虽然规定了“全额收购”但电网公司一直对风电的接收不积极;另外由于风资源丰富区多在偏远地区,电网本身承载有限,事实上的接收能力有限,据最新的统计,2008年已吊装完成的装机只有73%左右实现了并网。无法并网,就无法实现可研预计的收入。电价也是导致亏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度电成本大约在0.5-0.6元之间,而大部分风电项目的实际结算电价,大约在0.36-0.70,之间,尤其是特许权招标项目,有些开发商,为了获取资源,其电价报的很低,基本很难实现盈利。即使按照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按照国内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四类资源区的标杆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大多数风场也仅仅是实现了盈亏平衡。
那么,如此多的热钱投资风电的热情来自于哪里?实际上风电开发行业的商业逻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源源不断的逐利资本是下注与对政府倾斜政策的预期,有一致观点说,“我国政府已经将发展清洁能源纳入国家战略,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相对于其他清洁能源,风能的开发利用最具产业化前景。而更深层面的利益来自于对风电补贴的追逐———业内判断,一方面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性驱动加大已是趋势,而风电发电成本过高的现实必然促使国家出台更有力度的补贴政策,否则“风电企业的大面积亏损甚至停产”将会挫伤整个产业的积极性,这显然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可以预见的是,国家会针对新能源项目出台更具刺激性的政策”。因此,在风电开发行业“先亏损投产,等政策补贴,择机盈利”是即使亏损也要干的唯一理由。
但与国家政策“对赌”,这本身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即便如此,有关“风”的宏大图景正在全国展开。已经有报告显示,全国风电开发正在形成过热的迹象。无论是在内蒙古还是其它地区,都有风机安装完毕却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无法并网的实例。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由于中国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都远低于可行性研究时的预测水平。甚至一些匆忙上马的风电项目原本就缺乏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大部分风电运营商将长期在亏损和微利中挣扎。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直言:“风电投资不是有过热迹象,而是已经过热了。”实际上最新一期的特许权招标已经显示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大于需求现象已经露头,而风电投资开发热情的的退潮不久也将成为事实,最近一些民营和外资企业退出风电开发就是例证。
虽然已经出现了退出者,但风电的投资热情仍然处于“涨潮”之中,这时还看不出谁穿的是什么!然而当潮水慢慢退去,哪些“不穿裤子游泳者”,必将露出水面,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随着潮水退去,风电行业的发展也许更健康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