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股神”巴菲特就在全世界范围拍卖与他共进午餐的权利——“巴菲特午餐约会”,今年已经是第9届午餐权拍卖。在过去几年间,巴菲特午餐的价码节节攀升,从2003年的25万美元,到2006年的62万美元,直到今年的168万美元。
一顿饭能拍出上百万美元来,而且得标者还包括咱们中国人熟悉的原步步高总裁段永平,中国私募教父赵丹阳这样著名的商界人物,说明这顿饭是很有吸引力啊。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众多竞标者趋之若鹜地要和巴非特先生共进午餐呢。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大师是一个榜样,是一个标杆,是一个偶像,和榜样、标杆、偶像近距离接触,就像小姑娘听刘德华的演唱会一样,也会有“刘德华,我爱你”这样粉丝般的表现,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只要条件允许,钱并不是问题,不差钱。
其次,近距离和大师接触,聆听大师的教诲,会有个性化的问题,会有针对性的解释。这个和我们读一本《巴菲特的投资宝典》又不一样,不再有面面俱到,而是提纲挈领,一语中的。中标者的困惑和疑问,在大师深入浅出的解释下会拨云见日,从中所带来的理念上的创新可能会让中标者受用终生。当头棒喝,立马顿悟在清晰与懵懂的对话中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第三,感受大师风范,感受大师气场。眼界和心胸决定舞台的大小,决定事业的大小。和放眼世界的大师对话,会让中标者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感受到大思想的冲击,领略到大师的风采,如沐春风,见贤思齐。
巴菲特的天价饭局并非人人可染指,但与智者交流与强者对话的价值却永恒彰显。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能经常向一些高水平的人请教,那么我们的进步也会加快。
就像巴菲特饭局的稀缺性一样,与高水平的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难得,这个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寻找,悉心把握,另一方面也需要大环境创造,就拿纵横来说吧,比如由公司创造一些条件让高水平的项目经理带一带新的顾问,让资深的合伙人带一带新的合伙人等。
另外一点值得借鉴的是,交流学习不要成为一种严谨的形式和双方的负担。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交流在一种双方放松的环境下会激发出更美的火花,带着问题来,形散神不散的谈,花生米、小毛菜,再就两口小酒,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不该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
吃顿饭交流学习,增进感情真的很难吗,为者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引申一下,如果这个都难,那么其他的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