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院所改革为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国外科技人员的80%以上在企业,如美国的朗迅公司贝尔实验室、IBM、杜邦、通用等大公司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都达几千人。我国的科技体制是在建国之初,沿用苏联的科技体制模式而建立的。科技与经济分属两个独立的系统运行。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院所之间条块分割、功能重复、科研与生产、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等。
二、科研院所改革的几个阶段
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以来,科研院所的体改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试行科研责任制的探索,科研院所开始出现多方面的变化;第二个阶段启动应用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构建科研机构——企业一体化方向的发展;2004年开始第三个阶段,目标是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带动全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
三、科研院所目前的几个主要问题
1. 业务分散,规模化难以突破。比如我作过的某研究院所有40多个专业,有上百种产品,最大的业务量有1个多亿,小的也有千万左右,很难有一种产品占绝对优势。科研院所对于业务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这主要受制于几方面原因。首先,科研院所的改革刚刚开始,科研院所往往把专业规划和市场规划混淆在一起,认为只要有这个专业,就必须要作这个市场。其次,科研院所有时会面临一些上面的政治任务,即使这个产品不赚钱,科研院所也必须要作这个市场。第三,科研院所的市场化进程刚刚开始,产品的规划还没有经过一个市场的检验,科研院所对于市场还缺乏深刻的洞察力,所以单凭主观规划去砍掉某些专业,在企业内部会阻力很大,也会有砍错的可能。
2. 市场意识薄弱,营销能力滞后。科研院所的市场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多数科研院所还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企业每年还能得到国家的事业单位经费,很多科研院所还保留“唯上不唯市场”的观念。科研院所内部有些部门可能有由于这些年来和市场打交道较多而有了较强的市场观念,但从整个企业来看,企业没有建立起敏捷一致的市场导向反应能力,内耗比较严重,效率比较低下。
3. 技术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有名无实。科研院所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他们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们的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上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首先是研究成果和企业的市场化应用还有脱钩,比如申请的国家、省市课题与企业的关系不大,虽然申请了一些项目经费但对企业没有创造出什么效益,反而是一种人才浪费。其次,科研项目的统筹规划还不科学,比如预研、科研、批生产项目没有一个部门去系统考虑,结果预研向科研的转化率低,科研向批生产的转化率低。
4. 人才结构失衡,激励机制不健全。近些年来,随着外企的进入和民企的崛起,科研院所的人才流失率逐年增高,我服务过的某科研院所就有其成批的人才被竞争对手挖走的事情,这导致这个科研院所出现了一个33――40岁左右的一个年龄断层的现象。人才的流失有很多原因,比如科研院所内部的论资排辈、讲职称不讲贡献等弊病,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员工没有积极性,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科研院所改革的突破口
科研院所的突破口,我以为还是要立足于“三制改革”,即体制改革、机制改革和制度改革。体制以产权为主题,以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利益格局问题。体制改革是企业战略设计的重要保障,没有一个好的体制保障,科研院所很难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利益格局的重新设计,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职工持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要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科研院所要解决企业内部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制度以管理为主题,解决的是企业的能力和效力问题。比如说财务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库存管理制度等,它解决某一个职能模块内部的管理问题。科研院所在三制改革上多下功夫,企业的成长就充满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