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8226;齐物论》中,有个著名的“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同样是7个橡子,只是分配方式的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寓意揭露那些玩弄骗术的人,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科学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时,往往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让我们尝试一下换角度去看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吧:同样是7个橡子,为什么不同的分配方式就能导致猴子满意度的不同呢?这种方式是否也能应用到我们的企业中去呢?企业在支出同样工资的情况下,不同的发放方式是否也能造成员工不同的满意度呢?
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假设张三的工资是5000元/月,发放方案有三种:
A:每月固定发放5000元;
B:每月固定发放2500元,其余2500元和个人考核挂钩;
C: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交通补贴200元,午餐补贴300元,通讯补贴200元,其余2300元和个人考核。
在方案A中,无论张三日常的表现如何,每个月都可以无忧的拿到5000元,满意度自然不低。但对于企业而言,很明显,在这样的方式下工资起不到任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因此这不是企业希望的方案。
在方案B中,工资的一半用来固定发放,另一半和个人业绩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是有可能拿到比5000元更多的工资——前提是其必须创造优秀的业绩。对于那些能力差或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员工而言,这显然是有压力的,满意度应低于方案A,但业绩优秀的员工则更为喜欢这种方式,故员工的综合满意度应和方案A基本相同。但对于企业而言,方案B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是企业所希望的。故方案B的综合满意度要高于方案A。
方案C和方案B较为类似,区别在于从总额中拆分出了一部分作为交通、午餐和通讯的补贴。但正是因为这些补贴,让员工感受到了公司的关怀,满意度会更高。同时,在很多方面对于公司也更为便利:如在下班后或周末,因公务需要给员工打电话时,基于已经获得补贴的心态,员工往往会选择接听手机,而在方案B中则是没有这种效果的。如此一来,对企业也更有利了。可见,方案C又优于方案B。
从上述三个方案的比较可以看出:同样的薪酬水平,基于结构的不同,对企业和员工的满意度都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也告诉我们:企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设计员工的薪酬时应学会善用“朝三暮四”的原理,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薪酬对企业的激励效果,同是也要追求员工满意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