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不同,是审计活动的较高层次,在我国整个审计层面,尚没有普遍展开,还没有成形的理论体系和现成的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衡量要付出的代价,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正是为了评价一项投资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企业内审部门需要积极探索企业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出成效来,为提升企业管理做出贡献。
一、效益审计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效益审计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尽管各家说法不同,但本质内容还是一致的。效益审计是对资源节约与浪费状况、投入与产出关系及完成预算或计划目标状况所进行的审计,其目标是通过审计对资源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做出检查和评价。经济性(Economy)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小的投入;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追求的目标,简称“3E”,概言之,经济性的直接含义是成本减至最低(minimising costs);效率性的直接含义是达到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比例(maximising the ratio of outputs to inputs);效果性的直接含义是实际效果与预计效果的关系(actual outcomes compared to what was intended)。二、开展企业效益审计的必要性首先,开展效益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图生存求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效益成为竞争的核心。一个企业没有效益,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正常运转;效益不好,生命力就不强,就没有前途。效益是一个企业的中心,一切工作和活动必须围绕效益最大化这个中心来展开。而开展企业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成果)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挖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增加企业自我发展的潜力。第三,开展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一方面具有查错防弊、堵漏补缺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参与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为企业领导人搞好服务,也就是说具有服务职能。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范围,而应扩展到企业生产、计划、经营、决策等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而且在财务审计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合理性和有效性,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联续性,完善了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同时,效益审计涉及面广、触及问题的层次深、问题分析判断的难度大,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审计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也会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三、如何开展企业效益审计为了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成果,开展效益审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正确把握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效益审计的范围超过了财务审计活动,拓展到对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不只是在事后,而且要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所以说,效益审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必须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要求,把握审计的重点。开展效益审计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和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二)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归纳起来大体有这么几类:1、核实的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盘点法、观察法等,一般用于对效益数据正确性的检查。2、对比的方法。这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实绩与计划或定额对比,本期实绩与上期实绩对比,本单位实绩与同类型外单位实绩对比,实绩与标准对比(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3、分析的方法。是效益审计中运用最多的审计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4、评价的方法。如逻辑判断法、投资报酬率法、投入产出法等,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方法。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可运用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使用有效的审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三)选择正确的评价标准。进行效益审计,最重要的是要对某个项目或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这就需要一定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没有标准,也就无法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7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的规定中有关资本金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可作为经济效益评价的参考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不同的项目和要求来选择评价标准。就我国企业一般情况来看,财务预算指标、管理目标责任书中制定的指标(如产量、销售量、销售成本、经营利润等)等均可作为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四)结合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审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尚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供借鉴,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等都有待充实和完善,加之,企业内审制度在中国施行的时间比较短,审计力量和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要求。所以,当前,我们的民营企业要进行完全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者一些困难,可以采取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效益审计和预算、制度流程审计、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完成情况审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效益审计的实施,确实发挥效益审计在督促企业加强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