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沃尔玛合作的贸易公司表示,沃尔玛目前越来越鼓励贸易公司去搜索国外的工厂,如柬埔寨、越南等,以降低生产成本。沃尔玛转移采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可以降低成本,另一个原因就是供应商不再像以前那样向沃尔玛臣服。自从在2007年7月,“袜业大王”浪莎不再接沃尔玛的订单后,沃尔玛对供应商的种种“压榨”行为才算公布于世。
沃尔玛的这种营销方式并不稀奇,可贵的是它能做到极至,沃尔玛的这种卖场方式(卖场理念)自被告国人知晓后就迅速改变了业内生态,这种被告称之为“沃尔玛魔咒”,以苛刻、低价著称世界的零售业巨头是世界学习的榜样。不少企业纷纷效仿,连一些不是业内的企业也是把沃尔玛的“成本控制”的方式运作到营销的各各方面。
成功者并不是一个无往不胜的神话
成功自有规则,如果我们能洞穿现象看到本质,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沃尔玛的这种看似平常的做法,其实并不适合很多企业学习的,例如,在韩国,在德国,沃尔玛就已经完全退出了这个市场。在马来西来麦当劳就干不过本土快餐“快乐蜂”,在美国肯德基是无法与麦当抗衡的,可是在中国,肯德基的店面远远要多于麦当劳,在中国大陆让濒临绝境的康师傅一举成功,而在台湾康师傅却找不到自己的市场。
事实就是这样,成功者也不是绝对的胜者,人们只是看到宝洁推出的新品牌一个个是利润滚滚,却不知宝洁每年的都要砍掉一些不赚钱的品牌,这也意味着数以百万的美元利润的在无情减少。那么,应当怎样去学习呢?这一点是很多中国企业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学但不会用,所有的老板都希望得到的东西是越多越好,也许现在用不着,将来也许也能用着,殊不知企业能不能活到将来?不管怎么样,先学了于说,哪怕本企业一辈子都可能不会进入那个行业,也总是向大企业的东西学学总没坏处吧?于是,盲目的崇拜强者,成功者越来越神圣。
学多不会用也是坏事
跟从心理,使很多行业一下子闯进入了竞争环境,如一个新型产品或是设备的出现,马上就会引来很多的同行和非同行的进入,大家都想在这个行业内成为第二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非一般企业所能做到的),管它水深不深,反正是把一片蓝海变成红海,据相关数据分析,一个行业能赚到钱的企业并不多,可是为什么跳下水的企业会有那么多呢?表面上大家好像是都想共同把这块蛋糕做大,关键是跳下水的企业是不是一个能做大蛋糕的企业?
学得越多,也会使自己陷得越深,学的要实用,贪多嚼不烂!往往是走了一个圈,企业又回到了起点,大量的成本费用耗尽,前几年广告战成风,很多企业广告都是非央视不上,在争夺标王的中国企业中,有几家企业的运营是良性循环?已是百病缠身,却还是在强撑着门面,还有并购事件,这是个企业和战略发展的大事,在广东有家家电企业,自认为市场份额可以了,在自己彩电品牌的质量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却想着去国外发展,并购国外的家电品牌,结果呢?总裁还要写下“×的重生”,真的能重生吗?
小小的丹麦不及中国的一个省,人家不得不是想到向外(在人家眼里,大于丹麦的都是世界)发展,中国市场何指只是一个欧盟,难道还容不下一个中国企业?
学习的后遗症
国门开放了,人们的眼界是开阔多了,一切都在强调与国际接轨,好像不向国外看齐,就是没有面子似的。中国企业面子是很重要的,虽说是大幅度的砍砍砍,成本是砍了下来,质量和服务能力不籽下降,可是管理费用并没有降下多少。
学习是要有环境因素的,自从学习了外企以后,我们的企业一个个聪明起来了,银行的国际惯例叫得比谁都响,手续费不管是跨行还是本地,通通是要收的,小存折以下的业务是不接的,贵宾室是做得越来越大,排队叫号也是学和有模有样,但是工作效率却没有提高多少。其他的大企业也是很有想法的,移动要做活动,明明是优惠,还非要搞一个所谓的套餐,降低资费。存话费送手机,话费要分一年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返回,每个活动不是捆绑就是选项其他服务。如今,卖场是越来越牛气冲天,最像沃尔玛了,一个个是挟通路以令厂商。各种费用是不用说了,压得进场商是低头再低头,还说是采用一些按照国际惯例的做法,虽说是管理表面上去了,可是在风光的背后,管理者要留下什么呢?
还有很多的学习心得,国内企业运用得是得心应手。
什么才是形与神?
学习不是坏事,可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做得怪怪的?从商是赢利天下还是汇通天下,恐怕是现在很从商者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对于市场,我们的经济视野有限,因此要向主导市场地位的欧美学习,学习应当是有一个前提的,首先我们要学产的企业要想一想自己倒底差什么?哪方面不足?学习aihuau.com需要底气和实力,沃尔玛是掌握了商人的高买低进,所以才在世界荡围内寻找低价产品,因为它足够大,利润的来源不是在同一个市场中的你死我活,而在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俗话说大象无形,有的做法是杀鸡取卵,有的做法是饮鸩止渴,有的只是得不偿失。
仅凭输血是解决不了问题,自已的造血功能不能坏,否则一切都是白搭。只是这种学习我们消费者还要不得不要学会承受,因为,企业的成长和成功都是以消费者的牺牲作为代价的。
前日得到一家媒体的约稿,希望能谈谈消费者的信任危机,看来,现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真的是出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