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挖掘、整理和分享“粘性知识”的机制 (1)创建有利于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 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要注意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团队交流学习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组织的经常性行为。营造一种知识分享的企业理念,使员工能主动将自己的隐形知识贡献出来,并加以数字化,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分享的企业知识资产。 (2)创建有利于知识的信息平台有利于知识分享的信息平台至少要达到以下要求:让需要获得分享知识的员工能够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他需要的知识。举例说一个新进的技术人员,他能够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知道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需要了解什么知识,以及要了解这些知识都可以分别在什么地方或者通过什么手段获得。企业要注意将日常业务运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料,诸如信函、备忘录、工作计划、总结、客户资料、市场需求信息、竞争资料、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得到的学习资料等,合理地组织,分类保存。可以通过图书馆、企业内部刊物、网络、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信息、定时召开通报会等渠道建立企业知识平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如在线学习活动、集体学习活动、信息交换会议、专题会议制度、技巧讨论、电子论坛、各种形式的会议等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来帮助员工交换实践体会。(3)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团队促进知识分享 非正式团队成员间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兴趣议题,因此非正式团队比正式团队具有更好的可沟通性。企业可通过组织一些非正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如联欢、郊游、茶话会等,增加成员间思想接触和碰撞的机会,达到推动知识挖掘、分享的效果。2、构建相应的组织结构(1)知识拥有者的内部流动分享粘性知识最有效途径之一是知识拥有者的流动,从组织结构上来说,构建扁平的组织结构或者组建项目工作团队,使有经验的员工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采购等不同部门之间的轮换,能够促使不同员工个体和群体的“粘性知识”在企业不同部门扩散,带动“粘性知识”在企业不同部门之间扩散和分享,使拥有知识的员工能够辐射更多的群体和后来者,最终形成企业层次的“粘性知识”。 (2)专人、专职部门负责“粘性知识”挖掘、整理和分享建立由知识主管领导负责的知识管理部门,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效益,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积累和信息分享的环境,完成知识的搜集、整理、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具体活动,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指导员工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

3、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提高知识分享的积极性 员工之所以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应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对那些贡献出“粘性知识”的个人、团体、部门进行相应物质或精神激励以促进粘性知识的流动与分享。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可以通过知识合同、知识专利对具有独创性的“粘性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顺利的交易,从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员工向他人提供知识的积极性。4、建立知识保护机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保护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用法律、标准和制度等强制的形式保护企业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