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不分家在中国已经延续多年,也成了生活中的俗语。这不,国家刚对烟草行业提高了税收,2009年8月1号随即对白酒行业开征消费税,酒类企业的税收一下子被拔高不少,对那些名酒企业而言,税收的提高倒不见得伤筋动骨,而那些运营费用本来就偏高的酒类企业就要小心了。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了解白酒营销的人看到的只是白酒行业巨大的利差空间,一瓶成本三五十元的白酒可以卖到几百、上千元,这不是暴利又是什么?怪不得前几年有那么多的外行资本涌进白酒行业淘金,就是现在也还有不少外行资本在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入,他们是只看到烟花燃放时的灿烂。白酒行业的高运营成本是业内人所共知的秘密,不说那些各个行业共用的商超资源、渠道资源需要花费巨额的费用进行维护和建设,单是酒类行业特有的酒店和团购渠道就要花掉白酒运营费用的60%以上,大大小小的酒店需要进场费已经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至于产品进去后怎么动销?怎么打通整个酒店关键人物的客情等额外花费还得另外计算。有人也许会说,茅台、五粮液没看到怎么花费进场费啊?也没看到有多高的运营费用啊?看看他们的上市报表,每年的利税可是高得吓人呢!中国三万家白酒企业,能够像茅、五、剑那样的毕竟只有三五家,99%是需要花费高额的市场推广费用寻找自己的一方土地的。现在的白酒行业开征消费税无疑是在挤占他们微薄的利润和有限的市场推广费用。
要我说,国家开征酒类行业消费税是好事,酒类企业太多才导致竞争激烈而盲目,甚至是不计成本,而这种亏损企业国家本来就收不到税,还不如就此淘汰,腾出一些市场空间给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随着他们的发展越来越好,国家的税收才会有保障。另外,酒类产品应该是一个感性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所以给酒类消费上税可以提升酒的价格和价值,开句玩笑,国家现在大力在抓酒后驾车实际上也是在为酒类消费加税的实行推波助澜,酒价高了喝的人自然少了或者就算想喝也会节制一点,不会敞开肚皮大喝特喝了。国家开征酒类消费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是利好的:
一、 促使酒类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企业会有意识地压缩生产,甚至停产,这从龙头企业五粮液、茅台近几年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五粮液取消OEM品牌一、二星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是产品结构调整最为明显的例证。
有人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费太多的钱在酒类消费上面,但他们对酒精类产品的需求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国家对低档白酒尽管一再提税,但其卖价上涨却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其实,对于低档白酒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不是酒精勾兑的产品,其产品质量才会有一定的保证,价格的合理提升也是顺应消费趋势的提升,不会从本质上损害酒体的内在质量。如果税收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管理成本攀升还能促使酒价大幅下调,对这种酒的酒体质量我是表示怀疑的。
发达国家的酒类消费很繁荣,而且越发达、越繁荣,同时发达国家的酒类消费税也很高,高得一般的人消费不起酒水,或者偶尔奢侈一回也不敢放肆。因此,酒类消费税的提高完全可以让我们的酒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既然难得喝上一回如果还不喝好酒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是说那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低档产品就不生产了,而是控制生产,适当提升自己的酒体价格。各个地方酒企大量出品的光瓶酒就要有意识地抓住机会涨价。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国家目前在大力整顿酒后驾车,这是好事,更是酒类企业的机会。或许有些人就不明白了,酒后驾车只会对酒类消费设置障碍啊,怎么成了好事了?君不见现在的酒楼饭馆一天下来少卖好多酒水了?我说是好事的是从他的两面性说的,酒后驾车导致车祸频发对谁都没有好处,国家下大力气整顿是本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生命没了,再好的酒水也无福消受,因此禁止酒后驾车我是举双手赞成。但商务应酬还是必须的,尽管量可以减少,量越小,酒的价格也可以越高,这是符合市场客观规律的。这不是机会又是什么?关键是你的产品结构调整到位了没有?有没有符合新市场形势的需求。
二、 越发重视核心市场、重点市场的打造,提高竞争的门槛
税收增加导致运营成本上升直接促使企业在开发外围市场时变得慎重起来,不盲目开打自己无把握的市场,反而对自己的优质市场和核心市场更加重视,在提升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的同时对各个方面的关系也更加注重协调和维护,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越到位,给到竞争品牌攻打这个市场设置的门槛就越高,攻打下来的难度就越大,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修成无懈可击的绝顶武功,让对手总是找不到破绽,就无法打败他。
核心市场、重点市场的打造一旦成功,企业的运营费用才会大幅度下降,这个时候消费者、渠道、政府形成了一个互为依存的三角关系,相对变得稳定起来,竞争品牌就算来骚扰也不能对企业构成威胁,反而在经销商的无所适从中坚持不了一两年就会退出。
从税收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如此,政府只有放水养鱼,让企业有稳定的市场收益和源源不断的根据地市场贡献收入,政府的税收才会得到根本性保证,否则竞争的无序让企业消耗掉了自己微薄的资源,连员工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时,给政府缴税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税收提升的前提就是企业是否有自己稳定的利基市场?而这个利基市场就是我们着重需要打造的核心市场或者说是重点市场。
三、 借机让根基深厚的主导产品涨价
主导产品涨价在国家开征酒类消费税之前网上就有异议,说是酒类消费税提高了,酒类企业不能以此为借口提升产品价格,而且还有企业确实站出来信誓旦旦。站出来说不涨价的企业不能说他们就有多么高尚,也不排除其偷偷摸摸涨价的行为,或者别人本来就是在做秀,借机提升自己的名气,炒作一下而已。记得三聚腈安事件刚发生时那些国外企业的奶粉品牌站出来一致发表声明表示支持政府工作,绝对对消费者负责,旗下产品一律不上涨价格。实际上呢?消费者自己明白,不但价格上涨,而且是翻了几翻的上涨!事后也没看到有哪个部门对涨价的外国奶粉品牌进行声讨或处罚。
国家开征消费税也没规定说企业不能涨价,每个部门都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办事就可以了。就连茅台、五粮液这样每年利润几十个亿的企业在开征消费税后也借机立马提价,更何况那些温饱企业呢,国家从茅台、五粮液每年几十个亿的利润中征收一、两个亿的税收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按理说完全不必要借此再次拉升价格,之所以拉升无非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带头大哥地位而已。
所以,酒类企业在自己的主导产品上以这种机会提价实在是应该而且必须的,关键是做好涨价以后的宣传和市场衔接工作,不能让终端、网点出现因涨价无货可卖或者拒卖的现象即可。同时,涨价后适当的消费者拉动工作更是不可或缺,防止消费者消费的突然转向。
四、 强化企业的内功修炼
有些企业在国家开征消费税后苦于自己的市场地位不稳固,贸然实施跟进策略同步涨价怕市场不接受导致企业经营动荡,这个时候往往就会选择从企业内部进行挖潜降耗、开源节流。实际上这也是好事,企业在高歌猛进阶段,尤其是销售形势红火时一般不太注意节约,因为猛涨的市场销售收入带来的利润可以快速弥补企业生产中带来的费用提高,许多市场费用漏洞也因此产生,但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关注,因为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在这种形势大好中得到实惠。消费税的开征如果不能让企业继续提高销售收入、增加利润,个人的收入势必同样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提出在企业内部进行挖潜降耗就会得到员工的共鸣,挖潜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企业内功的修炼要从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开展,有生产的、采购的、后勤的、销售的、财务的等等各个部门全面同步进行,而且为了有对比、增加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还可以设置各个开源节流奖项,根据开源节流的成功和实际金额进行奖励,加快这种开源节流的成果推广并形成惯性。这种成果如果做得到位一年的效益是很惊人的,譬如财务部门一年下来节约了100万元开支,你从中拿出5万元对财务部门的同志进行奖励完全可以极大提升财务部门同志进一步挖潜降耗的积极性。而销售部门如果开展成功,这种费用的节约更是惊人,因为销售部门许多费用的投放本来就是弹性的,完全是看销售负责人对市场的熟悉、掌控程度决定的,他要是能够从销售费用中挤出1~2%的费用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大数目。所以,开源节流要各个部门全面开展,同步激励,这样各部门节约下来的费用可能比国家对企业增加的税收还要多,尤其是一些国营企业更是如此。
五、 开发并推广中、高档白酒品牌
酒类企业还靠老产品、低档品牌谋生存、创造高额的利润在目前已经很不现实。开征酒类消费税后,企业可以顺势开发较高价位的新产品或推出全新的中高档品牌在自己的重点市场和根据地市场进行推广。对大多数的酒类企业来说,只要你在地方缴足地方政府认为合适的税收,你的工作一般来说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中高价位的产品和新品牌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你的生存基本有了保障,对地方政府来说,喝谁的酒都是喝,只要你的产品质量过关不让他觉得丢脸就行。
因此,开发中高档品牌有了地方政府支持,国家开征的这点酒类消费税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给你买了单,这个工作酒类企业如果都不知道去做,你那些营销工作做得也就太辛苦了。我们不赞成地方保护,但也不能不合理借用政府资源吧?更何况政府也有义务帮助本土企业做强做大、渡过难关。我们开发推广中、高档白酒品牌除了借用政府的力量外也要学会借用根据地市场的网络力量,学会借势推广你的新产品、新品牌。国内企业里面,白酒行业的金六福、泸洲老窖值得我们学习,快销品的娃哈哈更是榜样,都说新品成功的比率不到10%,但娃哈哈推出的新品不管是跟进产品还是全新独创,尽管不能说每一款都大红大紫,但鲜有失败的案例出现。
六、 择机待嫁,寻找合作机会
国家开征消费税无疑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与其一味死撑还不如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人合作或者让优秀企业对自己进行并购,有些企业的员工可能觉得心理上不能接受,其实,现在的世界都是优胜劣汰,你的日子过得不死不活为何就不能让那些有网络、懂营销的人带自己过上充足、富裕的日子呢?
行业的兼并大潮已经开始,如果你非要等到人老珠黄再嫁人,你的标准肯定会降低,到那时得到的就更少,甚至会嫁不出去,就此在市场上消失也未尝不可能,啤酒行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企业嫁人也不能唯金钱而论,不是谁出价高就卖给谁?要看对方的动机和对酒厂未来的规划和承诺。当然,同等条件下能够有更高价格出售自然是皆大欢喜事情。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很大,国家拉动内需投入的巨额资金更是逐步耗空了国家的储蓄,中国人最怕的就是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这样就会坐吃山空,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期税收的大幅减少促使国家对一些优势企业开征新的税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这也是烟酒行业首当其冲的原因。
身处行业当中,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多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们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行业的每一次变化都会促使某些企业走得更远或者就此消失,我们希望你是走得更远的企业,因为你找到了方法。华泽的董事长吴向东说:方法比黄金更重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