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很多时候,对于很多的人,与其说是一种信念,不如说是一种姑妄言之的安慰。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失败导致更大更多的失败,失败给失败的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从而使他们的信心彻底坍塌,陷入牢不可破的“噩运循环”中。反过来,成功导致的是对于更大成功的信心。当两支经常交锋的球队刚踏上赛场时,记分牌上显示的比分当然是0:0,但实际上两支球队都是带着过去的“心理积分”上场的。当这种“心理积分”过于悬殊时,比赛尚未开始,结局就早已注定。
对于“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球队来说,他们上场就像是“例行公事”——踢球,然后赢球。而对于被失败的阴影笼罩的球队(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足球队)来说,比赛同样也是一种“例行公事”——踢球,然后输球。比赛过程中偶然会出现逆转的迹象,但不止一次的功亏一篑不仅让刚刚萌动的那点自信悄然瓦解,而且让他们再次真切地感受到某种不可抗的宿命,他们在发自心底的倦怠和敷衍中等着比赛结束,连上场之前怀有的“别输得太惨”的卑微预期也终归破灭(回想一下中国足球队在2002年世界杯上“三场皆输,一球未进”的表现)。
这里的关键词是“信心”。信心是盲目乐观与极度绝望之间的一种微妙的中间状态。信心的缺失是暗中嵌入人内心的一种非建设性、破坏性的程序。它在我们全然不知的情况aihuau.com下操纵着我们,消耗着我们内在的能量和资源,使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一次又一次地看着自己事与愿违。在信心缺失的情况下,人“鬼使神差”地犯下最不愿犯的错误。事实上,作为一种隐性的心理病毒,它就是暗中操纵着人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的“鬼”和“神”。只要有它暗中“作祟”,有意识的反抗和挣扎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成为启动心理病毒发作的“指令”。
我们常常把鼓舞信心叫做“打气”、“加油”,好像信心是一种可以自外向内输入的能量。但我们无数次看到,无论上场前教练如何给选手“打气”,无论比赛中拉拉队怎样给选手“加油”,最后的结果都出乎意料,又在意中。原因很简单,机械故障是不可能通过给机械“加油”来排除的。当电脑染上病毒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电脑输更多的电,或者提高CPU的性能来解决问题。病毒的特点本来就是无限制地占用、消耗CPU的计算资源,或者把资源调用在无效的计算上,甚至让整个系统趋于毁灭。
这个时候,唯一有效的解决之道是“排除故障”、“查杀病毒”,修复已遭篡改、破坏的内在机制。否则,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无法消除“无力感的持续侵蚀”,让失败演变成“失败主义”,陷入屡战屡败的局面。
“不自信”是由恐惧、焦虑、烦躁、自卑等诸多负面情绪混合而成的负面能量场。就像磁场中的磁线决定了磁场中每个磁针的指向,处于这种负面能量场中的事件、场景的结局都具有某种宿命的色彩。
在看不见的“磁力线”没有消除的情况下,改变单个事件和场景的结局是徒劳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是消除负面能量场。这是一种超越于局部性技法的“心法”。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两个时间维度有关: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失败、屈辱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累积成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标签,因未来而生的恐惧又强化了我们焦虑。所谓不自信,就是在过去的失败经历和对未来的失败恐惧的两面夹击下无所适从、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如果把人的大脑比喻为一台电脑的话,不自信的人就是习惯性开启无数与过去和未来相关的窗口,大量无效程序同时运行,从而使执行当下任务的程序处于“没有响应”的状态。有效“心法”的第一步,就是阻止打开过去和未来窗口的病毒式心理习惯,达到“无念”和“禅定”的状态。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性体验悄然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种对于当下和此刻的投入感和沉浸感。“飞过来的球”引发的不再是焦虑和恐慌,而是一种操之在我的赢的激情。在这种状态下,当下程序的运行会前所未有地“卓有成效”,自信悄然而生并逐渐牢固。
原载《21世纪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