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国闻
【注音】:guó wén 【释义】:1、 本国的传统的学问﹑知识。 2、有关国计民生的新闻信息。 3、国闻通讯社。自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以来,通讯社在新闻传播上的重要作用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于是国人也开始尝试着创办通讯社。国闻通讯社就是其中有影响者之一。 在1920年左右,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之间确实有一个反直系的“松散”的联盟关系,因而由三方面出资,创办和经营国闻通讯社,以扩大对外宣传。当时,孙中山想利用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准备北伐曹锟、吴佩孚。孙中山说:“我们要分化北方军阀,利用直系与皖系的利害冲突,联络段祺瑞,特别是关外实力派张作霖,三方合作声讨曹吴。”据国闻通讯社第一任社长邓汉祥回忆:“孙、段、张每月各拨一千元在上海办国闻通讯社,我任社长,周培艺任总编辑。有一天,徐树铮自动向卢永祥(安福系的军阀)说,他手里还有公款,可以拿十万元来作国闻通讯社的基金,不必由三方面担任经费,但要求以胡政之作总编辑。……但胡政之到社后,徐树铮始终没有拨款。”另外,在《蒋介石日记》中记载有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其中谈及国民党在上海的宣传布置,说“民智书局要办下去,国闻通讯社的津贴不要停止”。可见,孙中山对国闻通讯社的重视程度。 1921年8月,胡政之正式筹办国闻通讯社,9月1日开始发稿。胡政之在国闻通讯社“开办预告”中称:“当前世界改造潮流方急之时,国中凡百事业胥待刷新。而国民喉舌之新闻界自亦有待改进,不佞业报有年,不自揣其能力,窃欲于报界革新事业稍效绵薄。”这表明创办国闻通讯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胡政之全身心经营国闻通讯社,总社初设在上海派克路363号,后迁至山东路202号,先后在北京、汉口、天津、长沙、广州、重庆、贵阳、哈尔滨等地设立分社,还在西安、兰州、洛阳、开封、蚌埠、济南、青岛、福州、梧州、奉天、吉林等地聘请通讯员,成为一家全国性的通讯社。1925年4月,胡政之特聘日本东京通讯员一人,“以确悉日本各方面情形,文笔雅洁者为合格”。这是国人创办通讯社设驻外记者之始。 国闻通讯社创办初期,由于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的资助,不能不成为反直系军阀的某种联合势力的宣传机关。因此,国闻通讯社发出的稿件,除有利于卢永祥及孙、段、张三方面的政治新闻由胡政之亲自撰写外,其他来源,一是由李子宽从外文报纸摘译的新闻,二是由外勤记者严谔声采访来的有关“马路联合会”(当时上海商界的一种组织)的消息。每天发稿两次,初时日发6000字,后来增加到10000字,并有英、日文翻译,国外也有订户。 1924年初,卢永祥在浙江战争中失败,国闻通讯社失去了经济来源。胡政之不得不设立广告部,代各报招揽广告业务,以折扣补充经费。胡政之并不满足于通讯社每天发稿,他又以国闻通讯社的名义,创办了《国闻周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每月资助300元。1926年9月1日,胡政之与吴鼎昌、张季鸾在天津续办《大公报》,胡政之把国闻通讯社也从上海迁到天津,成为《大公报》的附属事业,它的编采人员成了《大公报》初创时期的班底。随着《大公报》发行量的不断扩大,声誉日渐提高,而国闻通讯社的作用却在逐渐减少。 1936年初,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步步进逼,局势紧张,国闻通讯社随《大公报》南迁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后,《大公报》迁往汉口,至此国闻通讯社停办。 4、国闻书局。湖南国闻书局书报刊配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书报刊批发、零售,提供书报刊配送服务。 湖南国闻书局书报刊配送有限公司(含长沙市国闻报刊配送有限公司及其他分公司和各连锁店,以下统称“国闻书局”)创始至今已10年有余。10余年来,在“传播真诚,收获信任;传播文明,创造奇迹。”的企业理念指导下,按照“快速送达,全面覆盖”的要求,国闻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和“唯一”: 湖南第一支书报刊配送队伍,也是目前唯一的书报刊专业配送公司; 湖南第一个获得书报刊批发资质的公司,也是目前长沙定王台书市中唯一有书报刊批发权的公司; 湖南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长沙以外的地市有分公司和配送队伍以及连锁店的书报刊发行公司; 湖南唯一在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有“国闻书报亭”的公司; 长沙市所有连锁便利店(目前有100多家24小时营业)的书报刊唯一供应商。 国闻书局在长沙定王台书市拥有位置最好的批发商铺:国闻书局定王台一店(2楼53号)。 湖南国闻书局与湖南省邮政系统有着深厚的友谊,不仅帮报刊社联系邮发征订,而且为邮政报亭配送报刊。同时,国闻书局的配送员负责向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书店报摊、党报亭、信息亭、超市、宾馆、飞机场配送书报刊。通过设在长沙定王台书市的批发店和公司的配送中心以及下属各分公司和连锁店,再加上与我们有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各市县邮局和各市县二渠道经销商,我们国闻书局建立了覆盖湖南全省的书报刊发行配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