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森定律 萨伊定律



  萨依定律(英语:Say‘s Law),也称作萨依市场定律(英语:Say‘s Law Of Market),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1],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虽然当今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还有不少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依据萨依定律而作出结论的。

萨依定律的历史和表达形式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2]是对萨依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3]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1]

  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依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

  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由此可见,萨依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4]:

  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依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依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5]。

   萨伊定律的主要内容: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定律的应用

  萨依定律的应用主宰整个古典学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经济思想至凯恩斯的通论出版,萨依定律的影响力才稍微减退。

  据已故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鸿业教授所言,萨依定律受到三个古典学派的理论所支持:

劳动市场论  按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业论》发表的观点,庇古教授认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根据萨依定律,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6],社会的商品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么总产量和边际生产率(马歇尔创造的概念)将达到最高水平,工人的工资相等于劳动的负效用(马歇尔创造的另一个概念),除非工人不满意现有工资水平外,社会不可能出现失业[7]。古典学派将上述现象归入自愿失业,以维持萨依定律所依据的是非自愿失业。所以庇古教授提出解决失业的方法就是工人自愿降低货币工资,从而令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达致均衡,并且反对工会制定过高的工资水平[8]。

利息论  马歇尔教授说:“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份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份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简而言之,收入的公式就是:

  收入=消费+储蓄

  这符合萨依定律供求永远相等的原则,收入(供给)等于消费+储蓄(需求),不过对货币形式的资本储蓄却可以看出后期古典学派悄悄地修改了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

  由于消费和储蓄两者一样,而储蓄又最终转化成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不论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两者都是一样,利率只是均衡储蓄和投资的价格。在这里,储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供应,投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需求。[9]

  这理论成为古典学派对利息和投资的表述,流行于二战前的英法经济学界。但并非凯恩斯利率理论出现之前唯一的利率理论,例如瑞典的维克塞尔便提出另一利率理论[10]。

旧货币数量论  根据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只有储蓄,然后投资这个选择(消费的那部份属于资本家的利润[11]),而货币只有交换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将拥有的所有货币尽快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避免货币或资金闲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这理论进一步推论,货币流通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产量、实际工资、就业人数等),“仅能影响这些实际变量的货币数值的大小。”[12]货币被彻底认为只是价值的量度和交换媒介,作为商品的特质遭到忽视,当中货币的价格变化不但没有受到重视,更得出了货币不会影响其他变量的结论。

  根据凯恩斯的论点,古典学派盲目笃信萨依定律而忽视了有效需求,结果建造了一个脆弱的理论根基。萨依定律的权威性质从诞生之日起便遭到严重挑战。

对定律的批评和本身的缺憾  回顾詹姆斯·穆勒的表述形式,他认为一切生产活动都为了消费,人们必须透过生产某些商品来跟其他人进行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里仅描述以需求主导的生产关系,然而萨依和李嘉图将这一说法改为供给活动作主动,并说因此物品自动产生需求。这说法首先违反供需两大定律:“实际上,人们并不是一有销售就非购买不可。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13]另见马克思说:

  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限制,正式因为他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仅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14]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变成重叠,显然不论在个体经济或总体经济都不可能的。

  这错误的结论遭到凯恩斯在《通论》的否定:

  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是具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具有一系列的无穷大个同样可被容许的均衡值;从而,除了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规定的一个上限以外,就业量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末,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就业量的扩大,以至到整个产量的供给不再具有弹性为止。有效需求数值的进一步增加不再会导致产量的任何增加。这一状态显然同充分就业是相同的事情。

  ……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像收入增加那样大……根据这一心理规律,就业量越大,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企业家能够从消费者支出那里收回的社会愿意消费数量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因此,如果消费倾向不变,那末,就业量便不能增加。

  这就是马尔萨斯未能解释的有效需求不足。

  不过凯恩斯似乎对否定萨依定律依然有所保留:

  从表面上看来,本书的基本内容似乎否定了萨依定律,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如此,而仅仅给萨依定律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要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萨依定律是可以成立的。[15]

  与供需定律矛盾和漠视有效需求只是萨依定律最基本的错误,更严重和致命的批评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萨依定律把简单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即C-M-C)和物物交换(商品-商品,即C-C),无异于将资本主义经济当作原始时代的简单经济,得出一切商品不能同时发生过剩的结论。

  马克思非常强调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他的理论有很大篇幅用于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他对价值的分析得出一条公式:

  马克思的原式: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W(商品价值)[16]

  保罗·斯威齐的修改: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s(剩余价值)=总价值[17]

  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分为这三部分,剩余价值是工人在进行必要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时,额外进行剩余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剩余价值被雇用工人的资本家所占有,转化为利润。资本家将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投入他的资本累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的流通过程表现为:M-C-M‘[18]。

  M‘大于M,因为商品的价值得到工人剩余劳动的增值。资本家不断投入资本以M-C-M‘方式流通。如果萨依定律是正确的话,同样的供给只会带来同样的需求,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只是相同数量的货币形式价值在循环流转,那么社会财富的增加从何以来呢?

  不但如此,马克思加紧追击萨依定律,资本家在储蓄时已经得到利息,利息形成普通利润率,如果某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到普通利润率之下,资本家就会抽出这里的资本投入到其他利润率高于普通利润率的行业去。如果全部行业的利润率都下降至普通利润率之下,资本家大可以将资本抽回,以货币形式握有资本收取利息,等待更有利的时机再投资。当资本被抽掉,流通过程的继续就是这样遭到破坏,危机就是这样酿成的[19]。

  可是,马克思的批评一点儿没有得到任何主流的经济学者注意,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本论》内“剥削”这个词。

注释  ^ 1.0 1.1 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155页.

  ^ 高鸿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导读,第4页.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70页.

  ^ 经济学关公战秦琼:凯恩斯定律PK扎伊尔定律 第二段

  ^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4-25页.

  ^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7页.

  ^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1页.

  ^ 高鸿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导读,第9页.

 戈森定律 萨伊定律

  ^ 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第10-11页.

  ^ 魏克赛尔 .《利息与价格》.

  ^ 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第130页.

  ^ 高鸿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导读,第8页.

  ^ 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156页.

  ^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一篇 第三章

  ^ 高鸿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导读,第24页.

  ^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三篇 第一章

  ^ 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82页.

  ^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二篇 第四章

  ^ 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八章 第三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91692.html

更多阅读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申请

Europa Kommt-gehen wir hin!(欧洲时代到了,让我们去吧)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是一所中国教育部承认文凭的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网址:www.uni-duisburg-essen.de大学简介:杜伊斯堡-埃森综合大学位于德

鸟笼逻辑 帕金森定律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

声明:《戈森定律 萨伊定律》为网友回忆是撕心裂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