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后品牌时代
人人皆品牌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过于空泛的命题,和“全员质量管理”的口号有诸多类似之处。然而不断在日常出现的案例证明,不是“人人皆品牌”空泛,而是我们确实没做好。下面是江西某学院学生“愤愤不平”的一次遭遇,理所当然,这个品牌将在他及周围熟悉的人群中的美誉度,直接降为零。
在遭遇此事之前,他一直认为Y是中国最好的男装企业,也常常建议身边的朋友、亲戚购买Y品牌的产品。Y品牌某年6月去江西某学院招聘,航班晚点迟到了40多分钟,学生们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没有一个道歉。在场的学生显然都为了今天的招聘,好一番等待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招聘人员随后表示“只招女的男的可以走了”!其后,招聘人员以简单的不好意思敷衍了事。招聘人员的举动激怒了一部分学生(男生为主),因为他们应当事先明确给出这个信息,以免浪费大家时间。这位学生无限抱怨地写道:“我觉得这完全影响了贵公司在我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连自己将要招聘的员工都不尊重,还会更好地去尊重顾客?更好地去为顾客着想?更好地为顾客制作更好的衣服吗?”(陈士信作品)
三个问号,“问”掉了他对Y品牌的所有形象、信任。
而且之后,只要是看到Y品牌的广告,只会增加这位学生的反感——想要改变这一切,看来是极难的。事实上,Y品牌招聘人员只要注意几个小细节,完全可以避免。首先,给出的招聘信息要准确无误,这根本不需要什么能力,有点责任心就成;其次,抵达招聘现场后,要诚恳致歉(虽然是飞机晚点),可以在招聘正式开始之前或活动结束之后,再一次道歉。再者,现场看到男生也来应聘,招聘人员完全可以临时调整,Y品牌这么大的集团多招聘几位男生,不会有问题的——当然可以主观限制录取的人数。
公司有太多人和外界打交道了,采购、销售、前台、公关人员,员工和父母、朋友,谁都要与外界进行交流,而任职的公司将形影相随。从你的言行(每一位员工的言行),外界将对你的公司产生评判。员工的礼貌、积极、热爱与肯定公司、效率、干练、负责任,都将为公司形象与品牌加分。
我们不谈全员管理品牌,但有必要提醒员工,与外界接触,你不仅仅代表自己。
把水烧开
差不多的产品,别人就因为是名牌,卖得好、卖得贵,许多老板眼红了。“我们也做广告吧”。一些处于成长期的品牌,非常期望成为行业领先品牌,也不时在户外放几块广告牌、零星赞助若干活动、偶尔在几张报纸打几块广告……“但是没用,浪费钱”——一个企业主这样抱怨。为什么?一家企业在厦门,投了一个月公车电视广告、赞助一个活动、4-5期报纸广告(软文),负责人产生了类似的抱怨。
广告对于品牌、销售拉动的“神话”,是真的,还是传说?
为什么投了广告,却没效果?
有段时间,笔者在考虑,是广告没用,还是哪里出了问题。某天看到“烧开水”的例子,在100度之前,水是不会开的——虽然之前我们投了很多木材进去;而水没有开,喝了对身体不好。这个例子让笔者联想到上述的广告投放。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同样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他可以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投了多少次广告,但是消费者可能只看到其中几次或者根本就没看到!哪怕看到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个一次传播一定不够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传播没有达到消费者那个“度”,消费者aihuau.com并不会轻易接受这个品牌。这个“度”是一个不好量化的概念,但是消费者接受一个品牌,至少要有一次被征服,被这个品牌征服。
所以,上述的几次广告宣传活动,对于新创立的品牌而言,微乎其微;对于已起步的品牌而言,这样的广告投入,提升品牌的空间极其有限。消费者每天接触的资讯与信息,太多、太多了;再者,你的投入也实在太有限了,零散了。
还有一点是长期性,品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不是哪天突然一时兴起,投点钱,就有回报。阿迪、可口可乐与奥运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然而它们已经和后者建立了几十年的关系了;(陈士信作品)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与之曾经4次成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装备赞助商,存在相当大的关系,4届的时间持续了16年!
为了能让你的广告收到成效,为了让品牌建立起来,你的广告传播得突破那个“度”,得持续。广告宣传的资金有限的情况,是企业的普遍现象。那么你可以缩小、再缩小广告投放的区域——选择几个重点区域市场——就可以有足够的资本把水烧开。当然,出于投放—产出的考虑,不能“疯子”一样砸广告——和中国移动一样“不差钱”的企业,毕竟极其少数。在一段时间里(3-5个月),你的品牌在某个区域市场的电视、户外、报纸、公车有规律不断现身,再来1-2次的高强度推广,品牌慢慢就建立起来了,销售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创意的广告、创新的传播,会大大增强这一效果。
后来者与子品牌
相对于其它公司的早早创立,相对于行业实力强大的巨头,对于初创者、实力弱小者,都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后来者往往会找一个行业领先者,作为标杆,作为学习和超越的目标。然而如果全盘借鉴、学习、跟随领先者,那么你跟上的机会几乎为零。领先者已经做大了,拥有足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等等,全面展开、全面出击。弱小的跟随者,怎能有机会?对于后来者想要超越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差异化,对于后来者而言,进军、占据行业内的某个细分市场是最佳策略之一。
对于定位于某个细分市场的品牌,往往能让消费者相对于强大综合品牌之外,相信你在那个细分市场的专业。比如说在体育用品行业,消费者会相信鸿星尔克、匹克比领先的安踏,在网球、篮球细分市场更专业。九牧王借助西裤的服装细分市场,海尔在冰箱细分领域里专注发力,建立起了行业的重要影响力。(陈士信作品)当它们把细分市场做到极致,事实上已经拥有了和行业内综合性、领先的品牌相抗衡的资本。后来者专注于小的细分市场里,提炼出对于消费者而言极具价值的差异,将获得快速的成长。
对于后来者,还有一种机会,那就是抢先占据新兴品类市场。定位于智能手机的多普达,得到市场的肯定;日系企业重视数码相机市场,表现突出,发明出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柯达,却在保守中伤痕累累。行业的领先者,总会非常留恋既有的业务、也不太愿意变革,它们迟疑。“瘦小”的后来者有了下赌注的机会。
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不少企业终于占据了行业的领先地位,品牌成为行业第一品牌。此时接下去的业务增长有限,企业必将考虑拓展新的业务——把品牌延伸到新业务,是大多企业的不二选择。事实上,打造出一个行业第一品牌,极其艰辛、极其不易。清晰的品牌印象,是让该品牌继续保持行业第一品牌地位的重要保证之一。然而,事业的发展、利润的增长的重要性,压倒了一切——纷纷延伸。
新业务与老业务的关联性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紧密相关、关联弱、不相关。对于关联性紧密的新业务拓展,毫无疑问要延伸品牌。对于关联弱或不相关的新业务,还是另立子品牌为佳。对于关联弱的新业务,仍可以“主品牌+子品牌”出现一段时间,让子品牌获得相当的知名度收益之后,再单独剥离出来;对于不相关的新业务,则可考虑用集团公司背书,在宣传时用上集团公司的名义,一段时间之后,再独立传播。
奶糖行业的领先企业金丝猴做法值得学习。考虑到新业务增长的需要,经过慎重考虑,金丝猴进入豆腐干领域,为了避免对“金丝猴与奶糖”之间的联想、联系的稀释,它们另立“馋嘴猴”品牌——但在产品包装上出现“金丝猴”,用后者带动前者,帮助前者建立影响力。
以上只适合于新业务并不比老业务定位更高端的情况,对于定位更高端的业务的新品牌,自然希望与主品牌“撇清”关系,以免影响到高端定位品牌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