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走过53年历程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200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我国汽车制造业迈入了一个“千万辆”级别的新时代。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年产销量超千万辆的国家,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与日本、美国形成汽车产销的三足鼎立新格局。
中国首次成为千万辆级汽车大国,并将首超美国成为汽车销量排行第一的国家。但我们在庆贺之余必须要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汽车生产技术、研发水平还远远没有到达“千万辆”级别水平。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数量上的“大”,还要注重质量上的“强”!
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今日,要做到真正的汽车强国,就一定要在节能环保科技技术上苦下功夫。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核心的方向:其一是传统动力总成技术的改进和新燃料的研发与运用;其二是轻量化科技。值得大家高兴的是,近年来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两个方向的重要性,并随着做出了相应的变化。
在传统动力总成技术的改进和新燃料的研发与运用方向,很多车厂都有其对应举措,比如大众汽车向中国市场全面引入TSI+DSG技术;继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本田、宝马等车企也向国内市场输入新燃料技术;而比亚迪、长安等自主品牌也将环保车型的研发和运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大家关注比较少的轻量化科技方面,一汽马自达则走在了前头。其借推出睿翼2.0L的机会,向消费者诠释了轻量化科技的真正涵义。轻量化科技在欧美主流国家已经研发多年。欧美主要汽车制造商都提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汽车自重减少30%,美国政府每年拨出2亿美金aihuau.com用于支持汽车制造商在轻量化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众所周知,如果汽车的整体质量减少10%,车身自重轻100公斤,燃油效率就可以提升6-8%,大约可以减低油耗0.3-0.6升。换而言之,较之新能源研发的技术难度和应用前景,轻量化科技对于提升汽车燃油效率方面的价值显然是更加值得重视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提出了类似的减轻车身重量的发展目标。
此前,轻量化科技在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核心原因在于大家对于轻量化科技的内涵及应用价值有很多的认识误区,大多数人惯性的认为“车身越轻越不安全”,认为轻车身就意味着牺牲安全性。此外,大多数人认为轻量化科技的技术与工艺难度不高,各个厂家之间在轻量化技术上的差距不大。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对轻量化技术的认识误区,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整体性能及油耗、安全等各个性能表现受到车身设计、动力技术、电子技术和车身材料,乃至制造工艺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轻量化科技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就会认识到,轻量化技术不仅体现了节能环保的实用价值,也体现了汽车技术及制造工艺上的全面突破。以一汽马自达新推出的睿翼2.0L为例,在车身比上一代Mazda6加长8.5厘米(高度与宽度也有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自重更轻,成为同级别中整备质量最轻的车型;与此同时,睿翼2.0L也达到了同级别的最高安全性能,突破了轻量化车身与安全之间的“矛盾”。这主要得益于优化的车身结构设计,以及超高强度钢板的使用,睿翼大量使用了强度超过700兆帕的超高强度钢材,关键部分还是使用了强度高达1480兆帕的超高强度钢材,大大超越了现在中高级轿车车身中使用的最高为980兆帕的强度。更高强度的材料意味着相同强度设计条件下可以减轻质量,从而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实现安全性的提升。与此同时,1480兆帕的超高强度钢材对于激光焊接和冲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技术的提升也是超高强度材料发挥最佳效用的根本保障。更轻更安全的车身也使得驾驶操控更加灵活、惯性更小、制动距离更短,从而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与此同时,更轻的车身成为燃油效率的基础,辅以更出色的风阻设计效果,调校之后的发动机与变速箱,以及电子助力转向技术带来的节油效果。
中国汽车工业要做大做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是并经之路。而作为有效的节能手段,汽车的轻量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可以说,汽车轻量化是提高汽车竞争力的紧迫需求,更是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紧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