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为我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紧密配合国家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不断开创新局面,登上新台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已经形成。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趋相互渗透,已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做法
国际合作中的技术转移,即是国家(或地区)间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组织在科技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转移。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转移的途径不断拓展,主要包括:
(一)积极开展科技外交,加强对外科技援助
例如,本着通过合作吸收欧盟以外的科技知识、高新技术和人才以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的目的,欧盟迄今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最近几年来,美国在许多外交领域也频频打出科技牌,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和谅解备忘录等,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他国签署的科技外交协议更是无法统计。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援助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多方利益,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资源、能源等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开展对外援助,成功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
(二)广泛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
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使得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能够在大规模、大尺度或是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全球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例如,在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之后,于2006年启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欧盟、日本、中国、印度、韩国、俄罗斯和美国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该计划将历时35年,总投资高达99亿欧元。它的启动标志着人类开发新能源征程的开始,其成功将为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提供可能。
(三)重视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6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不同国家作者合著的论文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1988年以后合著论文的增长更为迅速。1988年,合著论文只占所有论文总数的8%。到2003年,20%的论文至少有1名外国作者参加。合著论文所占的份额在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至少翻了一番。美国是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合作的国家数量也是最多的。2003年,参与国际合著论文的国家有192个,美国研究人员与其中172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合作,国际合著论文中的44%有美国作者参与,美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每4篇就有l篇是国际合著论文。日本的比例与美国近似。欧盟重视成员国之间的科研合作,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从合著论文的趋势来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与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英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形成新兴的研究密集区。
(四)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并购外国企业,在国外设立新的研发设施,以及海外子公司进行研发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经合组织2006年发布的《科技与工业展望》显示,2004年经合组织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有16%是由在国外的子公司开展的。美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从1994年的约12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1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40%以上。在亚洲地区,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及其他7个国家或地区(韩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外国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到国内工作
例如,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从其历史可以看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源源不断的外来高素质移民和国内教育培养的大量创新型人才,不仅创造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并且塑造了一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保持平衡的政治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先型的经济模式。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态势分析
(一)政府间合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由于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发达国家政府认识到中国科技的重要地位,相继出资与我联合支持优先领域的合作研究(见下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据统计,这些对华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总额每年约合数亿元人民币。
(二)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 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新亮点,目前已形成政府间引导,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2006年《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再次延期五年。中美双方就先进清洁能源技术、核安全合作与和平利用核技术、农业科技、水等资源管理、资源节约和综合高效利用、环境技术与全球变化、对地观测、减灾防灾、公共卫生与生物医药研究、基础研究、纳米技术和计量标准、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交流多个合作热点问题取得了新的突破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科技合作 欧盟及其成员国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欧科技合作日益成为发展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合作研究,以及加入“伽利略”计划和ITER计划合作,全面提升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
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 在2007年8月召开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一届例会上,中俄双方决定从政府层面上共同支持开展一批中长期重点科技合作项目。中俄双方联合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表明,虽然引进俄方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仍是近期我开展对俄科技合作的重点,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长远来看,中俄科技关系将更趋于平等、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建立推动着双边科技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已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加、中澳政府间科技合作 2007年1月16日,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这是加拿大政府对外签署的第5个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也是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第100个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政府支持在共同感兴趣的优先领域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先后成立了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中澳轻合金联合研究中心、中澳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澳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
(三)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稳步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始终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基础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华开展科技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2007年6月,哥斯达黎加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我对中美洲国家外交关系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四)多边领域合作由“虚”向“实”过渡
通过参加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APEC产业科技工作组(ISTWG)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技术转移中心(APCTT)等归口国际组织的工作,既“唱戏”,同时,注重实效,做到“占位子、出声音、做贡献、有影响”,逐渐从“虚”向“实”过渡。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双边合作备忘录共同举办非洲未来领导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建立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强对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培训,扩大太阳能技术及产品的出口。
(五)区域科技合作逐步扩大
在多边和区域框架下,我国积极参与了欧盟框架计划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参加亚太经和组织、亚欧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东盟(10+1)、中日韩-东盟(10+3)、中亚五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区域框架下科技合作等,对树立我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科技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提高我国实用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在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
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项任务中的突出位置。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基础上,对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今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将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要树立“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和合作需求调查,调整工作思路、转变管理模式,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战略转变:
1.在战略目标上,从一般性国际科技合作,向以《规划纲要》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转变。树立“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观念,更加紧密地围绕《规划纲要》确立的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需求,遴选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做到与各科技计划互相协同、融为一体,解决国内计划与国际合作计划“两张皮”问题。利用国际优势科技资源为国内计划实施服务,在高起点上创新,在创新路径上尽量少走弯路,加快研究开发速度,提高水平,提高对外合作的针对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性,使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大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格局。
2、在合作方式上,从注重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要切实改变以往重项目合作,轻资源集成和人才培养的现象,形成“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现国家、部门、地方、企业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际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
3、在合作内容上,从注重技术引进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转变。要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与国内同行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国际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拓发展空间。支持我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参与更多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合作,拓展视野,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4、在合作主体上,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战略转变。要充分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层次、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的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渠道,搭建合作舞台,创造合作条件,提供合作环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特别注重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为企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做好服务。
5、在任务确立上,从“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向以《规划纲要》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战略转变。要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目标聚焦不够,资源较为分散的弊端,建立和完善部门和地方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围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间、部门间以及部门与地方间的统筹协调,以需求为导向,凝练合作重点,强化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集成有限资源,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重点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转移,必须立足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中我们应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紧跟世界潮流。
第一,在对外科技交往中,我们要紧紧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依托跨国科技合作与交流,侧重引进有利于提升我国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主导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还要积极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通过合作研究、联合调查、技术培训、科技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及产品的出口,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我国对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国家,特别是中非科技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
第二,要在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等,提升中国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国际影响力。
第三,要积极加强我国科学家同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学习和运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第四,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提高在华研发中心的能力和确保留住优秀人才,促使跨国公司支持在华研发中心参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基础研究。
第五,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包括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并从软环境着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最终使我国在2020年能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
部分国家对华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一览表
名称 重点支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