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最近掀起的兼并浪潮能够帮助制药商克服短期的困难,但历史经验证明,新药的研发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一家医药公司的未来要看其产品供应线的情况,即在前期推出的药品失去盈利能力之前有望走出实验室、进入药品市场的一系列医药产品。但最近的医药兼并浪潮对这种产品更替过程而言却不是个好兆头。对医药公司来说,似乎永远不会在大规模收购行动中受益的业务便是研发。 3月9日,默克宣布斥资410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这项交易确实会增加公司未来两三年的利润,而在此前6个星期宣布的辉瑞对惠氏的收购计划也同样会提振公司利润。这两大收购者都认为,交易完成后它们将能够裁员约15%,并精简运营成本,被裁减的职位总数达到3万。 但几年后,它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又陷入了和现在一样的困境:缺乏主力药品能够接替即将失去专利保护的畅销药。耶鲁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约瑟夫·施莱辛格博士警告说:“增加研发部门的规模并不能提高研发效率。当研究团队扩大时,科学管理反而会变得更加困难。” 施莱辛格是3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 不久前就有这样的事例。在过去15年中,大手笔的收购兼并交易使医药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公司变得越大,所推出的新药就越少。2008年,美国制药企业的研发开支是652亿美元,而2002年的开支仅为360亿美元,但由于种种原因,去年仅有8种全新药品进入市场,仅为2001年的一半。 2000年以来,辉瑞的研发开支已达到600亿美元,但在此期间,其自有实验室没有拿出一种新药。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高级合伙人吉姆·瓦格纳说:“当你有5000到1万名科学家分布在世界各地时,你无法对每一个项目都了如指掌。最终你会企图将根本无法标准化的研发过程进行标准化。” 防御性而非战略性措施 并购确实能解决一些短期问题,因此收购交易还会不断出现。接下来罗氏(Roche)将努力取得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尚不在自己掌握中的40%的股权。默克和辉瑞的最畅销药品将在未来3年内失去专利保护,这两家公司都将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但如今它们获得了某种缓冲,因为惠氏和先灵葆雅的现有药品尚有若干年的专利保护。Hay Group咨询公司一位资深咨询师马特·古林认为,这些行为其实都是“防御性而非战略性收购,它们只是为了弥补现有产品线的缺口”。 默克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克拉克在宣布收购先灵葆雅时说,这项交易对研发有利而无害。默克处于研发后期的药品将因此增加一倍,达到18种。
![二者兼并的意思 医药兼并浪潮恼人的副作用](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155154930815.jpeg)
但耶鲁大学的施莱辛格警告说,将这两家公司合而为一也许会大大减缓这些新药的研发进展。他这样说是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1999年他将自己的一个初创公司Sugen卖给了Pharmacia,2000年辉瑞在将Pharmacia收入囊中之后,就把Sugen的实验室进行了拆分。他预测说:“在交易完成之前,惠氏、辉瑞、默克和先灵葆雅的实验室人员除了谈论‘我会何去何从’之外什么都不会做。” 作者:凯瑟琳·阿恩斯特(Catherine Arnst) 翻译: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