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上海,热度非常,35℃以上的高温天多达四十多日,而就在这样的炎炎烈日下,上海书展购票队伍仍旧长龙条条,日场夜场一样爆棚。 除了人气超高之外,本届书展的活动更多达600多场,各类活动嘉宾900余人,是为历年书展之最。而今书展落下帷幕,除了关注书展参照人数与交易数字之外,我们不禁需要思考,在一个据说纸质阅读面临危机,实体书店生存艰困的时代里,实体书展究竟应该为自己规划出怎样的发展方向?书展除了成为业内交流、大众交易的平台,还应具备怎样的功能?

在我看来,今年上海书展的超高人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书展积聚的文化热能所致,具体来说,则是上千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譬如贾平凹、陈丹燕、贺景滨,以及英国文学新锐作家杰夫·戴尔,意大利著名“80后”作家保罗·乔尔达诺,英国作家、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及伊恩·布鲁玛,著名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等人齐聚一堂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嘉宾们就旅行文学,诗歌创作,多媒体时代下的书评状况,当代小说主题等为读者关注的文学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再如另外一个颇有创意的活动则是于8月16日晚21点起,至次日9点进行的全球12时区文学对话。这一旨在让世界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学家们参与其中,解读其写作生活与文学作品的跨时区连线,无疑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是一次不可错过的重要盛会。 这两个颇具特色的活动,皆不同于一般的书展签名售书活动,而是在做好充分前期策划的基础上,以名家莅临,读者参与为特色,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发散力。而跨越国界与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切合了上海的国际化特色。 这就提醒我们书展的一大转变,实体书展不能止步于做一个图书大卖场,如此迟早为电子网购所取代。相反它该转型为一个文化大展场,激荡、释放充足的创意能量,在书展的大平台上激起跨国界、跨文化的文化对话。而这种对话,其着眼点在文化大家,而落脚点在普通读者。说得简单点,即是要以文化人的文气接通读者的地气,反过来,地气也能使这股文气愈加勃郁。在这种互相接通的过程中,书展扮演的角色既是平台,亦是中转。一方面,应该尽力合乎文化的本义,力弃虚张声势与恶俗低俗;另一方面,书展不能流于专业圈子的窃窃私语,而是应该尽量笼纳更多的接受者,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将最重要的观念思想表达出来。 再者,实体书展的文化热能不仅在于大牌云集,更在于思想首发。前者说的是书展的文化积聚,后者则强调书展的文化引领。譬如本届书展最令广大读者期待的,当属沉潜多年的著名作家阿城,首次在上海公开演讲其新著《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的部分内容阿城在可容纳千人的会议中心里,登台开讲。以他一贯纾缓的语调,出入古今,就河图洛书与中华上古文明之关系作了一番提纲挈领的梳理,不时插科打诨,标准阿城式的观察之道。 阿城案例的成功,是书展文化讲座的一次经典范式。千人人气,我想正是因为在这里,读者期待听到、看到、感受到极富洞见的观点表达、提振人心的思想呈现乃至令人钦服的丰仪气度。虽然我们早知道吃了蛋,就不必去看生蛋的鸡,但不论是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还是多少夹带着的追星情结,我们总想去看看发出那么迷人的声音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如果书展果然是个大世界的话,那真正为这世界定义的就是他们。而如果说展台上的一本本书是睿智的静态呈现,那每一场讲座就是思想的动态展示,思想的声音让书展“有了光”。 然而,所有的读者并非只是这份思想之光的单向接受者。事实上,一个一流的书展必定也是愿意倾听悦耳之声的,用《礼记》的话说是“聆嘉声而响和”。今年的上海书展给予读者以更大的舞台,让每一位读者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书展闭幕的“相约星期二”特别活动,通过两小时不间断经典诵读的方式,把对阅读的敬意和崇高感放大到书展最后一个晚上,使得书展的文化浓度在最后阶段也有一次高潮,给离开这一文化现场的读者留下完全不同的深刻体验,循此向读者传递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经典的文化讯息和价值取向。 我想,这不仅是主事者对经典的敬重,对读者的体贴,更在于他们明白,阅读的本义之一就在于倾听。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意见”与“异见”的时代,有太多的声音试图萦绕在耳际。书展也不例外。所以我将上海书展今年对读者的重视,视为一种对倾听的重视。 而如果一个书展既能激发可贵的创意能量,又能归返内心,保持倾听的文雅姿态,我们当然不必怀疑这是一个live,生机勃勃的书展。这种生机,更多表现在书展成为上海每年夏季的一桩叫人期待的开心事。是的,开心,不论阅读带来的是惊喜的刺激、悲伤的感动、玄妙的思索还是各种不足以名之的生理心理感受,都是开心的各种表现形式。书展,容或肩负各种并不轻松的文化意涵,但当其落实在每位最普通的读者身上时,我想它就应该是让人开心的,发自内心的欢喜钟爱。而只有当每位读者欣快地步出书展大门时,上述所有的文化意涵,才真正得到了实现。就此而言,书展,用live的另一个意思来说,是在场的,是正在焕发能量的,是所在地城市文化脉络中的发声者。 或许这就是书展的意义所在,也即是我们所需要的书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