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杰里米·里夫金也许并没有预料到他的书会在中国受到热捧。因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此书,它一跃成为中国经济书架的热销书,以至于在网络上数次断货。
![我的中国梦 里夫金的中国梦](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63234468962.jpeg)
在此书出版两年之后,里夫金携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国。68岁高龄的他依然神采奕奕,一抹灰白的胡子。甫一见面,里夫金就迫不及待地宣传他书中的主要思想:“如果说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引领了以汽车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我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他的描绘中,未来亿万人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除了自己消费外,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 正因如此,国务院参事徐锭明戏称里夫金是“最接近共产主义的人”。 在里夫金的头上拥有太多的光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趋势学家、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曾任数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而有趣的是,在书中里夫金却直接批评奥巴马“不懂第三次工业革命”。 “不要误会我,我个人很喜欢奥巴马总统,并且把选票投给了他。”里夫金认为,尽管奥巴马的确将绿色能源纳入经济复苏计划之中,但他其实对核电、离岸石油的开采和减少碳排放的实验性技术更感兴趣,即使是绿色经济复苏计划,也只是对可再生能源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分配。这显然有悖于里夫金所预见的“分散能源”模式。 里夫金曾经是一个“美国梦”的追随者。1945年,里夫金出生在美国丹佛市的一个小企业主家庭,他的人生既一帆风顺又循规蹈矩,最终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而他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66年的某一天。那天,里夫金参加了反越战游行示威,目睹了军警弹压学生的暴行之后,他成为一名新左派,开始积极参加和平运动和民权运动。 1977年,里夫金与他的合作伙伴成立了经济趋势基金会,开始研究科学技术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宣传自己的观念。看看当时里夫金参与的著作吧,《谁该扮演上帝?人工生命及其对人类物种的意义》《北部的再兴:1980 年代的养老金、政治和权力》。直到1981年《嫡: 一种新的世界观 》出版,里夫金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耐人寻味的是,在他的成长背景中,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新型极权主义让其保持了某种免疫力,以至于在2004年他敢于重新审视“美国梦”,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欧洲梦”。在他看来,欧洲梦注重群体关系而非个人,文化多样性而非同化为一 , 生活注重质量而非只是财富积累,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 而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他又似乎成了“中国梦”的拥趸。 “虽然我没有到过中国,但我经常关注中国的媒体,关于新能源和第三次革命的探讨要远高于美国。”在里夫金看来,“美国政府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和绑架,与美国不同,中国政府在民众中享有更高的信服力,也更擅长长期规划。” 此外,里夫金尤为欣赏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与他对于未来的设想不谋而合——世界应该是清洁而可持续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