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的疲软正在让向以出口为主的“广货”不得不“北伐”开辟内需市场。5月19日,“广东产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兑现为广货站台的承诺做起了“超级推销员”。据悉,这种活动今年将组织124场次。
“向内转”的方向值得肯定,但要取得成效却不容易;十家企业尝试做内销,未见得能有一家成功。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在制造能力之外,对上下游的产品研发、渠道建设以及整个运营管理等所有环节都要重新补课。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让这些中小企业投入巨资自建品牌,并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销售渠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国内信用环境和企业间结算方式也让习惯了出口的企业“水土不服”。以纺织业为例,目前国内纺织行业采购量大宗都在南方,但南方的采购商习惯欠款,而非现款结算。在行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现在,很有可能某家采购商突然宣布倒闭,其对上游厂商的欠债就没有办法付清。业内人士称,诚信问题使纺织行业越到上游越吃亏。卖棉花的不如卖纱,卖纱的不如卖布,卖布的不如做服装。浙江去年公布的《企业信用监管报告》显示,信用优良的纺织企业仅912户,占行业企业总数的1.87%,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诚信环境的缺失,使得国内市场的交易费用远远大于国际市场。
国内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是众多出口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去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优先采购本地产品的措施。从经济利益上看,中西部省份所希望的是承接东部省份的产业转移,但消费市场却难以拱手相让。与显性的国际贸易壁垒不同,地方构筑的国内贸易壁垒往往更为隐蔽,但杀伤力也更大。过去近10年,中国出口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种隐性壁垒可谓“功不可没”。
高昂的物流成本也是个巨大“绊脚石”。要想申请一个铁路货运车皮的指标,运费之外的额外费用甚至达到5000元~5万元人民币。一位常年从广州送货到北京的司机讲,每次往返大约有700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据了解,从中国到美国的海运费用,尽管近年来已经上涨很多,但一个40英尺的货柜运费也不过是300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过是两万多元。从广州运货到美国,竟然比从广州运货到北京还便宜。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重构我国“对外开放、对内封闭”的贸易格局,重塑讲求规则的信用环境,重建开拓商业网络的企业家精神。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从短期来看,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出口企业以最快速度了解国内市场,也让出口企业以最快速度被国内市场认识。
首先,要抓住网商时代来临的机遇。5月15日,首届网商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这是政府首次借助国内最大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客户、渠道、技术等优势资源,以网货(通过网络交易的商品)交易形式为中小企业和网络零售商搭建商机平台。目前淘宝网每天都有2000万人登录,注册用户超过了1.2亿,网上商品超过了3亿件,每天的交易量超过了5亿元,“已经是不小的网上商业社会”。网货交易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许多传统营销活动和线下销售渠道建设的巨额投入,同时也为网络零售商提供更为广泛的货源。
其次,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0年前,义乌就已经开始展开在异地设立义乌商城的工作,目前,义乌商城已遍布我国北方和内陆省份。此外,义乌通过发布“小商品价格指数”,编制发布中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义乌市场信用指数”,为义乌制造打响区域品牌,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最后,以投资换市场。地方利益虽然可能会因保护主义而割断,但却并非不能交易。我国出口企业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在向内地转销产品的同时,为何不能同时转移产能呢?只有打通国内市场,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东部相对先进的制造业才能顺着消费市场的扩大而进行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产品全国行”实行的是投资、贸易代表团双线作业,一手要市场,一手给投资。这种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