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汪洋
千呼万唤,银监会终于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利好。 4月30日晚,银监会网站上发布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调整意见》),大幅放宽对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根据《调整意见》 :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为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银监会对中小商业银行“2+1”政策的解禁,让市场充满更多期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对中小商业银行是一大利好,之前受限颇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将迎来新的契机。 政策松绑到底是为拓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渠道,还是为解中小企业资金之困?“政策调整是为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增强银行服务辐射功能。”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在当前的宏观形势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其根本出发点。 中小银行寻求突破不良资产降至新低 “2+1”终于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历史。 所谓“2+1”,是此番政策调整以前,商业银行申请设立分行的游戏规则,即商业银行每年最多可设立3家分行,其中1家必须在中西部地区,这一制度成了中小商业银行自由设立分支机构无法逾越的门槛。 尽管条件限制颇多,但也不是每一家中小商业银行都可以享受到“2+1”的待遇,只有经营业绩不俗的银行,才能享受这些权利,而条件稍差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省内开设分支机构。除了数量上的限制,还有运营资金的要求:新设立的分行和支行的运营资金必须分别达到1亿和1000万元人民币。 “过去的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是限制为主,与四大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存在先天劣势,网点设置审批严格,准入门槛高。从自身来看,政策的解禁对我们银行的发展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中小商业银行不是没有资金和运作能力,而是受限于政策。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并不缺钱,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四大行。”浙江某股份制银行资金部经理说。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利润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小企业的贷款余额比2007年增长了15%,中小商业银行对此贡献颇多。 西南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付立春认为,去年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2007年的升息周期;而2008年最后几个月信贷规模放大,银监会允许中小商业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75%的红线,更是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生息资产的规模。 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已初尝胜果。以南京银行为例,2008年新开的上海和无锡两家异地分行的信贷投放占全行当年信贷增量的64.7%。这显示出,异地扩张后的市场需求有很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小企业的生存较为困难,但中小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时,不良贷款率已降至历史新低,截至2008年末为1.7%,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35%,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2.3%,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积极进行异地扩张的大连银行副行长许文对《数字商业时代》记者表示,大连银行在当地银行业的资产占比已达到15%,在单一城市有限的经济总量之下,已经没什么发展空间。 这一观点在中小商业银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悉,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拥有5家以上的异地分行,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对跨区域经营充满了期待。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认为,这项政策将对资本充足率较高的中小商业银行较为有利,尤其是扩张空间更加广阔的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将因此而受益。 不良资产比例降低、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中小商业银行扩张意愿强烈,这些要素成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最好的注解。 商业银行不是救世主 距区域经营难解融资困局 “今年中央贷款额度的确很多,但能解决中小企业需求的非常有限。理论上,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能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但问题在于,这些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还需要一个过程,指望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是不太现实的,商业银行不是救世主,这正说明四大行发放贷款额度很多,但对中小企业支持非常少。”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和商业银行积极的态度不同,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应该把风险放在首位。刘煜辉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时,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系统性风险。各商业银行作为“经纪人”,均已采取商业化运作,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放宽对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未必对中小企业起到作用,商业银行会从自身的风险角度进行衡量。 “我们无法完全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目前来看只能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成为当地中小企业资金提供的主体,但对我们来说市场空间还是存在的。如果四大行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灵活制度和我们一样,说实话,可能就没有我们太多的空间了。”某商业银行副行长说。 这样的情形并没有随四大行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而有所改变,中小企业仍是被遗忘的“角落”。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9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达到4.6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占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但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投放较多,各增加1.9万亿元、1.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0.7%和32.2%,短期贷款占比仅26.3%。 银监会统计部主任刘春航分析,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快速增长是一季度贷款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水利、交通、服务等领域,占全行业比例超过56%。 “此轮信贷增长主要对象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公司,即银行俗称的‘铁公基’(铁路、公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闸门仍感觉偏紧。信贷的松紧操作对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在信贷放松时,松的是大中型企业;在信贷收紧时,紧的却是中小企业。”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陈勇如是分析。 显然,即使刺激经济计划方案出台,中小企业仍难以和央企共同分享这场信贷盛宴。指望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需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而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风险在专家看来已是若隐若现。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中国金融项目负责人王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能把跨区域经营的监管政策和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混在一起,这样的话非常危险。跨区域经营和海外扩张的道理一样,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当地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指望着跨区域来解决当地经营当中的问题,只能是适得其反,使风险扩大。如果身边的客户群都没有挖掘出来,却匆忙跑到陌生的市场和别人竞争资源,我相信无论你怎么管理,也竞争不过当地的地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