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可能再涨一个点
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下所遭遇的GDP的损失,其实并不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在就业的损失上面很可能会更大一些。从数据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到了去年,从4%的水平一下提高到4.2%,今年第一季度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3%,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状况从去年起开始变坏,而且今年一季度还在继续。 再看更通用的数据——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个指标曾经因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的7.6%,但是从2002年开始下降,一直降到了2007年的5%左右,但是2008年又上升了,据推算大概比2007年涨了一个百分点。今年假如像去年一样,城镇调查失业率再涨一个百分点,就超过了7%,也就是说,有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2000年的失业比较严重的一年。 自然失业率也在上升,而且表现出顺周期现象。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周期因素导致的,失业也有自然失业,包括结构性的失业和摩擦性的失业。在很长的时间里头,中国的失业率中最主要的部分,大概超过70%的因素是自然失业率,它和GDP增长速度、和经济周期无关。但是,从去年开始的这一次失业率的提高,完全是周期现象,也就是说是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失业。从目前的经济指标来看,尽管稍微有一点点回暖的迹象,但是还很难看到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对中国今年的就业仍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上。农民工这一次是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主要群体。过去,城市经济不景气时,这些人就回到农业接着务农,农业被作为劳动力的一个蓄水池。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首先,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非常快,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非常快,这意味着许多农民工回去以后也没有太多的活可以做。其次,土地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调整,如二轮承包,有相当多的农民工已经没有土地了。据调查,农民工当中至少1000万人是没有土地的。此外,今天的农民工已经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农民工,他们从来没务过农,他们也干不了农业,也不想干农业。 “无就业复苏”值得警惕 现在政府努力保增长,许多人预期,经济增长恢复了,那么很自然的,失业率就会下降,就业就会得到恢复。但是我也有一个担心,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做无就业的经济复苏。 2月下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预计,美国经济今年下半年就会开始恢复,但是失业会仍然保持很高的状态。这是美国特有的一个病症,叫做无就业的复苏。 “无就业复苏”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原因。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要考虑生存,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会选择多用一些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当企业的这种行为转变成一个产业的行为的时候,劳动密集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就要转移到海外去。产业调整之后,已有的劳动者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失业现象就会增多。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中国可能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为金融危机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沿海地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这些企业有一部分已经开始采用机器、资本替代人工劳动。 有人说,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了,很自然要转向别国,劳动力更便宜的那些国家,比如印度、越南甚至孟加拉。如果说这两件事情都普遍发生了的话,那么,GDP增长就是恢复了,就业的压力也不会减弱。因此,我们说,中国也要防止“无就业复苏”。中国能做的就是让产业尽量留在国内,较好的办法就是让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各地区转移,从东部转向中西部。 青年失业率高是常态 中国每年新增就业2000多万,基本上都是青年人,总的来看,新增就业问题是青年就业的问题。但是,青年失业率高本来也是常态,其他国家这样,我们国家也是这样。 为了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用2005年数据来看:城镇平均失业率是5.16%,24岁以下劳动力的失业率则高达9.5%;从农村来看,所有人的失业率综合算下来还不到1%,但是24岁以下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4%。从文化水平来看,随着学历的提高,有失业率提高的趋势。文盲的失业率只有3.3%,小学毕业人群的失业率有5.9%,上完初中就达到了7.7%,上完高中就达到了13%,上了大专的达到最高的失业率是13.4%,上本科以后低了一点,大概11.9%,读了研究生和博士,失业率降到了10.4%。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保留工资的存在。所谓保留工资,就是一个劳动者去找工作的时候,不管他制定没制定计划,实际上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越是脆弱的群体,越是没有竞争力的群体,他的保留工资通常也是最低的,文盲的失业率低,就是因为他最容易接受企业提供的工作。然而随着学历的提高,保留工资也随之提高。 我不赞成通过降低教育去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首先,中国的教育仍然与先进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提高教育水平,哪怕仅仅就提高到高中水平,就可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把现在中国企业职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到高中,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24%。同时,城市的劳动力报酬可以提高17%,农村的劳动力报酬可以提高21%,从而以性价比保持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促进就业政府应有所作为 当前我国就业压力比较大,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过去,我们保GDP增长,但是GDP和就业不同步。我们过去有过这样的经验,1998年以后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政府投资的方式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就业的带动上没有取得好效果。当前政府提出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如果按照现行的结构投资,可以创造4765万就业岗位,相当于当前全部非农产业就业的10.5%;但是如果按照最大化就业方案投资,则可以创造8321万的就业岗位,相当于目前非农产业就业的18%。 政府应该如何促进就业?这首先要从政府目标的优先程度说起。在美国,就业在宏观经济政策当中取得崇高地位是在1946年,当年通过的就业法案第一次明确地把联邦政府的责任界定为:第一最大化就业,第二最大化产出,第三最大化购买力。但是由于后来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1978年美国政府又通过了一个“充分就业与平衡增长法案”,把就业的重要性降低了。 现在,中国政府遵循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与1978美国充分就业法是一样的,目标很多但是顾此失彼,不能说它是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概念。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受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干扰。 现在政府工作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就业,宏观经济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产业政策也好,都应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当前中国面临的周期性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