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文/叶茂中 著名营销专家
中国的企业如果说想抓住打品牌的机会,2009年是最大的机会,2009年错过了,最少要再等10年,甚至20年。 金融危机造成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大面积的滑坡,所以说从2009年开始,甚至在2009年之前,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不得不面临抉择:要么关闭一部分生产线甚至工厂,要么寄希望于国内市场的开拓。 本土企业如果想抓住打品牌的机会,在我看来,10多年来,2009年是最大的机会。为什么? 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企业做内需市场,2009年一定起不来,因为按照传统模式建团队、建渠道、建品牌来解决“三无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而原来做内需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包括过去以订单加工为主,后来也兼做国内市场的企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经济低迷的影响。 其次,多数的营销支出都有产生影响的基点——即“你的营销支出比竞争对手是多还是少”。通常人们认为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才有钱花,营销投资也才可能获得回报。营销人的思维一定要避免进入这种谬误的状态。 经济形势好,或者是处于产品营销旺季,企业都会扩充人员,增加费用,市场竞争反而更加激烈。而经济形势不好或者处于淡季的时候,如果竞争对手减少广告开支,那些广告花钱多的企业就会赢得更多在消费者眼前曝光的机会,此时稍微运用费用政策就可能撬动经销商和终端。这种非常时刻“1万元”的增量到了形式好转后就可能变成“3万”、“5万”。今年“胆大”的人一定能赢。 经营企业,要让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胆识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所谓好的企业家和不好的企业家的区别在哪里?就在抓住关键时期的胆与识。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不仅是智商高,情商也很高。所以我觉得一个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就是“胆”,其次才是“识”。如果你识不够你就一定要有胆。市场营销是由错觉形成的,“我以为你好”比你“事实上好”更重要。举个例子,LV的皮包有些都不是真皮的,只是皮革的,卖你一两万块钱,卖的是什么,卖的就是品牌。 对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是分两个层面的,一个精神层面的,一个物质层面的。消费者不仅仅是买你的产品,也在买你的品牌,或者这样来讲,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品牌是用来沟通的,是和你心灵上的沟通。美尔雅的“是男人就去战斗”诠释的就是男人的胆识,“胆识”跟穿这个服装的人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