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平衡机构和中小投资者新股发行环节中的利益、选择IPO(首次公开发行)重启时间是先于创业板还是尾随而行等问题上,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主导者,证监会显然有些两难。
综合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研究证券市场的专家、学者意见,得出7、8月份IPO重启的可能性极大,且最为可行的方案是7月先开启创业板IPO,再推进流通股本不大的主板IPO,大盘股IPO将视投资者信心程度往后择机推出。 若要重启IPO,必先改革新股发行制度。这已是当前从监管部门到机构投资者、再至中小投资者的共识。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最近半年时间里,曾经在多个场合强调,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3个重点是:能够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能够进一步体现市场公平;防止市场过度炒作。 这意味着,改革的路径,将紧密围绕上述3个方向展开。 在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林瑾看来,虽然市场中呼吁新股发行直接采用注册制的声音不少,因为这一制度较目前所采用的核准制更加市场化,但现在就改为注册制,还不是水到渠成的最佳时机。 林瑾强调,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首要一步棋,将可能是微调目前的询价制度。比如将两步询价改为一步到位式询价,将初步询价与累计投标询价合二为一,以促进机构投资者在申报价格时更加“负责”,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改革的第二步,需注意当前的“双渠道双刃剑”问题。即6类符合证监会规定(如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可参与网上、网下申购,造成对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失公平的现状。 对于是否取消6类机构的双渠道申购,林瑾认为可进行尝试,或取消其同时申购资格,或减少网下配售量。 改革的第三个层次需考虑让发行方式尽可能向中小投资者利益倾斜。简单的方法有,效仿香港股市实行“人手X股”、“一户一签”等。 林瑾强调,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设计中,还需考虑解决“大小限”问题。 目前,新股发行之后,有相当部分股票有3个月至3年不等的锁定期,这部分股票被冠名为“大小限”。随着新股发行的不断累积,尤其是大盘股的发行,大小限解禁后对市场的冲击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激进的方式是取消禁售限制,进行真正的全流通发行;比较温和的方式是采用存量发行。即将部分股份的解禁提前,让投资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这部分股票。 在林瑾看来,新股发行机制市场化涉及方方面面,此次改革重点的切入点将主要包括询价及定价环节,如果能够涉及大小限问题的解决,则将能使股票定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解决大小限,也能对解决大盘股发行难起到正面作用,减少发行人“圈钱”的嫌疑,并可减少二级市场的风险。而发行方式向中小投资者倾斜,可以减少新股申购期间商业银行资金的波动性。(予暮)